钱学森小档案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卓著功勋
钱学森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上书中国最高领导。最早提出了火箭、导弹事业的组建方案、发展规划和具体步骤。
钱学森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工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在这一领域学术上的重大贡献是发展了我国的航天系统工程。
钱学森将控制论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并提炼成为系统工程理论,推广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开拓与创立了许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
钱学森积极创导并发展了运筹学、质量控制学、作战模拟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技术美学等。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创造性地构筑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表彰钱学森在科学技术上的开拓性贡献,国际理工界于1989年6月29日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称号。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特意在中南海紫光阁召开大会以志庆贺。
1991年10月16日,为表彰钱学森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进行了隆重的表彰,钱学森的名字也在其中。
钱学森轶事
■ 此生此世再不去美国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对美国朋友和科学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着联系,但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1985年3月9日他在给国务院一位领导的信中写得十分坦率:“我本人不宜去美国,事实是我如现在去美国,将‘证实’了许多完全错误的东西,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原来,凡在美国移民局的档案里留有被驱逐记录的,必须经由某种特赦手续才能入境。我钱学森本无罪, 何须你特赦?
■ 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的院长,后当的副院长。这是为什么?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的报告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等待他批示,他说,我哪懂幼儿园的事呀。为此他给聂帅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
■ 钱学森说行我就批
60年代初,一次导弹发射试验在即,可是天公不作美,到底能打不能打,试验基地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按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必须有三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报请聂荣臻元帅批准。可是司令员、参谋长说不能打,而钱学森说能打,形成了2:1的局面,机关只好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了。
采访随感:我按住了乱跳的心
![]() |
钱学森和夫人 |
出乎意料:今天我不是很激动
1991年10月16日,人民大会堂里正在召开仅有200人参加的授奖仪式。虽然仪式很小,可是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等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差不多都出席了。
这个小会是为钱学森而开的。为表彰钱学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高规格新提法。“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此前一直是战斗英雄、生产一线劳模的专利,从来没有向科学家倾斜过。授奖厅里掌声雷动,大家急切地等待着、猜测着,钱学森会怎样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呢?
太出乎意料。“今天我不是很激动 。”钱学森说。
“在今天这么一个隆重的场合,我的心情到底怎么样?如果说老实话,应该承认我并不是很激动。”
是不是太有点不识时务,是不是有点太迂腐?不了解他的人有点搞不懂,而了解他的人却说,这是实事求是的,因为他已经激动过了三次,有一次就在不久前。
“我第一次激动的时刻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当我同蒋英带着幼儿园年纪的儿子、女儿去向我的老师告别时,手里拿着一本在美国刚出版的我写的《工程控制论》,还有一大本我讲物理力学的讲义,我把这两本东西送到冯·卡门老师手里,他翻了翻很有感慨地跟我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
“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这是我第二次的心情激动。”
“第三次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看了在座的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有了这三次激动,我今天倒不怎么激动了。”
一语千钧:他常常支持少数派
黄土高原上至今还留有一个废弃的大土坑,那是当年为我国潜射导弹试验而挖掘的。
按美国人的做法,潜艇发导弹要先在大水池中做系留试验,然后才能下海做发射试验。中国也要研制潜射导弹,于是成千上万的工程兵开赴黄土高原,几百台挖掘机轰鸣吼叫着开挖一个人工大湖。总体设计部的一些同志认为完全可以另辟蹊径避开水池试验,然而人微言轻无人喝彩。是钱学森支持了他们,“依我看,超越常规的做法固然不容易,但不顾国情地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可取。”终于,黄土高原的大土坑旁停止了无谓的劳动,几个亿的血汗投资放回了国家并不富足的钱囊,而我们的潜射导弹试验却闯出了从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到海上潜艇发射的中国式三步试验法,大大缩减了科研周期和经费。
1964年的酷暑之日,大漠中整装待发的火箭突然出现故障,推迟了点火。已经竖在发射台的火箭经过烈日烤灼,推进剂气化严重。“气化”就是推进剂受热由液体变成了气体,气体膨胀增加贮箱压力,再向贮箱里灌推进剂也灌不进去,这会影响到火箭的射程。大家有点发懵,谁也没经历过这种事。突然一个年轻的中尉军官找到设计师,提出“泄出600公斤推进剂”的意见。哪有汽油越少汽车跑得越远的道理?设计师狐疑地打量着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并且断然拒绝了他的建议。
还是钱学森认真地听取了年轻人的“理论”——箭体的重量影响射程,泄出一些推进剂等于减少了箭体的自重,它岂不就能飞远了么?钱学森眼睛一亮,沉思了一会后猛地一拍年轻人的肩膀:“我看这办法行!”时隔不久,一声巨响报出了共和国又一条火箭发射成功的喜讯。这个有幸受到钱学森支持的毛头小伙,就是如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
![]() |
温家宝看望钱学森 |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