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室 一群铸箭报国人——记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一院崔蕴创新工作室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1-05-10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 “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有一个大师带动了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培养了一群优秀的铸箭报国人,助推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水平赫然前行。它就是崔蕴创新工作室,一支火箭总装事业的“铁军”。

今年1月,崔蕴创新工作室喜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严:一人严人人严

“这个小碎屑哪里来的?谁干的?”一听这嗓门,大家知道, “倔老头”崔蕴大师又急眼了。导火索源于一个大米粒般的捆绑带线头。大家心照不宣,控制多余物的弦儿立马紧了三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崔蕴眼里就是捅破天的大事。因为崔蕴不仅是为火箭两次“拼命”的大师,也是出了名的“严师”。

车间副主任王津刚刚来到车间时,第一个任务就是跟着崔蕴干。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0年来的特大暴雨,第二天周日的早上,雨一直下。这时,王津接到了崔蕴火急火燎的电话: “赶紧来车间!跟我去云岗。”他赶紧一溜小跑往车间赶。

原来,崔蕴担心临时停放在户外帐篷里的产品。到了试验场地,崔蕴二话不说,冒雨攀着柱子往帐篷顶上爬,任凭大家怎么劝都不听。3米高的帐篷顶上,他带着徒弟猫着腰,小心翼翼地做着检查,衣服湿透了,头上脸上全是水。从帐篷顶上下来,他一屁股坐在湿漉漉的路边,大口喘着粗气。

还有一次,在连日的满负荷工作下,崔蕴满脸通红,大家知道他的高血压又犯了,劝他去休息。没想到,他又急了,嚷嚷着: “我走了谁看着,你们甭管我,谁再说就是消极怠工!”

在崔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工作室成员人人“自危”,对工作不敢有半点马虎。

更让大家不明觉厉的是,工作室的管理机制严苛至极。车间有150多名员工,但获得工作室“身份认证”的名额仅有30多个。自建立初期,工作室一直推行选拔制度,并以半年为周期对全员进行考核,能者上,庸者下。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有80余人次因考核排名靠后而被淘汰。这种运行模式下,工作室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活力。

暖:一事暖事事暖

先秦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中讲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崔蕴“家长”般的严苛,正是为青年员工的成长着想,为航天事业的未来着想。 “工作上,崔蕴的‘严’我们都领教过,但生活上,他对我们很有爱,把我们当孩子。”总装工艺员石伟丽讲道。

春天风大,崔蕴会叮嘱大家, “注意广告牌,不要走楼底下”;夏天雨水多,他就提醒大家, “上班前关好家里的窗户,开车注意积水”。 “秋冬季节,很多时候我们是被他的微信吵醒的,雾霾天或冰雪天等,师傅都会嘱咐我们一番才放心。”装配工人雒云云讲道。

崔蕴常常和车间班组长讲,组员8小时内的工作要关注,8小时外的生活更要关心。这种温暖宛如一股春风,将所有的严厉化为“绕指柔”,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提及工作室的“暖”,不得不说工作室的“民主”。李戊晨是测试组成员,负责各个分系统的测试。如何才能精准测试?他提议组织一个各系统元器件功能介绍的培训。这一提议得到了认可,主题培训顺理成章开展。

工作室的培训几乎一周一次,一年下来大概有50场次以上。每次培训讲什么?主题内容都由员工说了算。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专门设立“一帮一扶”机制,以老带新、带徒传艺,让更多的员工取得进步。如果被帮扶者成绩有提升,师傅也会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针对难操作、难实施的项目,工作室还会以“张榜”的形式在车间范围内“招标”。 “投标者”可以不拘形式自由组队,一旦任务完成,就会获得相应的加分奖励。

工作室一系列不拘一格、积极向上的举措,让大家如沐春风,在正向激励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提升总装技能,也把航天精神的精髓刻印到了骨子里。

牛:一项成果全员受益

张迪是车间的一名测试工。为了让产品管路和电缆防水、防静电等,他需要用聚氯乙烯带等耗材缠绕管路和电缆,称为复卷作业。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张迪琢磨着发明一个实现耗材复卷自动化的设备。几经反复,他前后自费投入8000余元,一款合格的自动复卷机最终成型。

张迪自主研发的自动复卷机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现有型号全部防护耗材的复卷要求,成功推广至其他总装部门。张迪也因此被破格进了工作室。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工作室亦是如此。对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工作室成员不断进行验证、讨论,寻求难题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工作室诞生创新成果105项,成果转化96项。每一个创新成果的诞生和推行,提升着全员技能,也提升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装能力。

赞:一个队伍一支铁军

2016年9月,坐标海南文昌清澜港。高温天气下,崔蕴正在指挥试验队员卸船。突然间,大雨倾盆而下,试验队员们瞬间浑身湿透。大家努力地睁开眼,扎稳步,紧紧盯着集装箱,牢牢抓住绳子,确保箱体平稳下降。他们由此被誉为“雨中铸箭人”。这一幕正是这群铸箭人干航天、爱航天的真实写照。在工作室的培养下,他们身怀精湛的技能,讲奉献,有担当,是一支铸箭报国的铁军。

2020年7月,长五火箭发射“天问一号”在即,却遇上大量箭上产品需要更换的情况。这对总装人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疾风知劲草,危局见英雄。工作室成员组成了“精锐部队”挺身而出。整整一周时间,10余名员工持续保持腰部90度以上的弯曲,高强度顺利完成了产品更换,为“天问一号”精准入轨作出贡献。当成功的消息传来,大家会心一笑,继而投入到了新的战斗。

工作室成立6年来,已经培养了140余人,遍布测试、装配等各个岗位,成了火箭总装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一个工作室,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到了曾经只属于一个大师的绝技,让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优秀团队势如破竹。未来,这支铁军,将把劳模和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创造更多火箭总装的奇迹。(刘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