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迅猛发展探因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国际标准都是由全球领先国家和一流企业来主导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标准的数量和水平就代表着其背后国家或组织的实力和话语权。这一点在前些日子举行的ISO航天技术及应用年会上也得到了印证。
去年,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管理标准正式发布”的消息,一时间成为航天圈的热议话题,这条关于质量管理标准的微信数日内阅读量即突破7万,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当年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今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航天技术及应用年会的成功举办又将国际标准推向新的风口。这次会议是继1998年、2007年之后,第三次在中国举办。与前两次会议仅仅作为“参与者”唱“配角”不同,这次无论是从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还是代表团规模和参与程度,中国都已与美、欧、俄等航天强国共同在国际航天标准化舞台上唱起了“主角”,大大提升了中国航天在国际航天界的形象与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而中国航天标准的国际化就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在航天标准化工程工作会上就曾提到:“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必须做到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团队,一流的创新能力,一流的标准。”
近几年,航天科技集团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由“十一五”末的仅1项,快速增长为14项,目前已发布的有6项。仅2015年一年,就有3项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发布,同时有2项标准成功立项进入研制阶段。
掌握标准就掌握话语权
标准,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世界的通用语言,在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增进沟通互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1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参与的国际空间站,如果没有共同的标准,很难想象如何开展合作工作。
标准是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技术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执行了什么标准,是美国标准还是欧洲标准,是否符合国际标准?”随着参与国际合作范围和深度的拓展,我国也逐步认识到标准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近年来,中国航天界在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的合作实践中也证实了标准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航天基金会中国政策高级研究员瑞恩费斯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就曾提出——“关于中美航天技术合作,最可能发生的是‘技术标准’的合作,双方统一的技术标准会使双方的合作更方便、更安全。这也是最容易开始的合作。”
2015年,集团公司主导制定并发布的两项技术标准IS0/TR 19473:2015《航天系统—有效载荷与运载火箭分离时轨道要素的最佳实践》和IS0 16679:2015《航天系统—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正是着眼于国际卫星商业发射合作双方在任务评价和协同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为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标准更是集团公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徐强曾指出:“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大型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甚至结成企业联盟,热衷于跻身全球的科技前列,积极吸纳来自全球的科技经营和最新的创新成果,同时控制着全球绝大多数的标准化组织,拥有对前沿和关键领域标准制定主导力,进而控制着整个产业。
回头看去,2011年,集团公司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启动实施了航天标准化工程,并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一把手”工程大力推进和实施。其中,“实质推进标准国际化”被列为工程五个总体目标之一,设立了“国际标准化”示范项目。航天标准化院还专门建立了一支研究和攻关团队,加强顶层策划和技术支撑,以“工程化”模式系统地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
示范项目是带动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快速打开局面的有力抓手。通过“工程带动”,集团公司建立了一套适应发展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模式、主导了一批国际航天标准制定、带出了一支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
航天标准化工程总指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李锋针对“国际标准化示范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标准在国际上要有一席之地,要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通过标准支撑我们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
国际标准彰显航天软实力
集团公司提出首项国际标准还要追溯到1999年,这项标准历经10年磨砺,于2009年正式发布。从十年磨一剑,到五年13项,并跻身军工集团前列,集团公司近几年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成绩斐然。
集团公司吴燕生总经理在国际化经营工作推进会上曾指出:“各单位要利用好各种平台,敢于在国际舞台上唱‘好声音’”。集团公司主导制定的这些国际标准就是“好声音”的典型代表,谱写了一曲彰显中国航天软实力的华丽篇章。
在对外商业发射中,运载火箭与卫星之间的接口技术涉及诸多领域,而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界面的环境条件是重要的星箭接口内容之一,这是星箭双方合作过程中关注的焦点。
7年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导制定的ISO 15862《运载火箭/航天器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要求》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这是中国航天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也荣获了2013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这是我国标准领域的国家级最高奖励。
去年11月,由集团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8238《航天系统—质量问题归零管理》(Space systems-Closed Loop Problem Solving Management)由ISO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管理最佳实践推向国际,是我国向国际输出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重要成果。
该标准由航天标准化院于2012年正式向ISO递交提案。经过与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专家多轮沟通与协商,该提案于2012年7月顺利通过国际标准立项投票,正式在ISO注册立项。
此后,该标准历经3年多的研制,其间通过参加7次国际会议及近百次邮件沟通,收集并处理了来自德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巴西、英国等国家提出的90余项意见及建议,最终达成高度共识。
这项标准研制过程各转阶段投票均顺利通过,尤其是2015年4月全票通过DIS(国际标准草案)阶段投票,投票秘书处决定直接跳过FDIS(最终国际标准草案)阶段进入出版阶段,于2015年11月由ISO正式发布。
打造航天特色的国际标准模式
从零的突破到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集团公司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可谓历程艰辛。相比于国内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更为复杂、沟通协调的范围更广,周期也相对更长,一般一项国际标准从立项到发布需要经历6个阶段、3年左右的编制周期,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期限,转阶段都需要成员国投票决定。
航天标准化院作为国家标准委授权认可的ISO/TC20/SC13、SC14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熟悉国际标准化工作规则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摸门道,一点一点攒经验,标准化院通过多年探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从提案到立项的规范化工作流程。
国际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摸清流程之后按部就班推进就可以了,更需要对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策划。
在管理体系方面,集团公司逐步确立了由质量技术部抓总管理,各院(公司)、厂(所)分级实施,航天标准化院技术指导的权责明确、结构合理的管理体系,并研究制定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管理程序与要求》等规章制度,确保了国际标准化活动有章可依、规范有序。
技术体系方面,航天标准化院在长期跟踪研究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并代表我国投票的基础上,从欧美日俄等航天强国的做法、标准的专业分布等多个维度,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制定国际航天标准的“游戏规则”,提炼国际航天标准的发展趋势和关注点,将标准化工作分为顶层体系策划、选项重点方向、具体项目提案三个层面,专题研究制定了《国际标准化工作指南》。
除了指南,在实操层面,航天标准化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具体项目提案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进,根据所掌握的国际标准制定规则和成功案例经验,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对提案全套材料进行适应性技术修改,确保高质量的英文提案文本。
在国际标准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航天标准化院总结提出了“共性问题+特色做法”、“聚焦共同基础”和“关注太空责任”三种航天国际标准的选题方式,通过这三种方式大大提升了标准立项的成功率。
目前,集团公司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总结形成了一套“3+3+3”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模式,即:3个目标——建模式、定标准、带队伍;3项保障——建体系、定规章、抓工程;3层措施——做策划、编指南、点指导。这套模式对于未来持续推进国际航天标准化工作,确保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美欧的实践证明,标准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只要你的标准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或者你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就能把握主动权,也能实现安心“走出去”。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都将标准摆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今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明确提出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专项规划,在航空航天等基础设施领域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国家质检总局、标准委还联合印发了《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方案》。
当前,中国航天“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领域的航天合作日益频繁,已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项合作协定,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同时,宇航产品出口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已累计实施44次50颗卫星的对外商业发射,10次搭载发射服务,完成9颗整星出口,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标志。
在未来我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中,标准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航天标准“走出去”带动 航天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已经成为一致共识。去年9月份,国家标准委与国防科工局共同发布了《中国航天标准体系》(1.0版)和首批20项中国航天标准英文版,推动相关体系在航天国际合作中的实施应用。
未来,集团公司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将继续加大主导制定国际航天标准的力度,力争在国际标准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也要在组织结构和担任职务上有所突破。同时,积极构建一套可公开的中国航天标准,并逐步推动与欧美强国的标准互认也十分重要。另外,还要加强国际合作项目和商业航天活动中我国航天标准的应用推广,打造中国航天标准的国际品牌。(李淑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