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万源科技公司“星火突击队”向全箭无缆化技术发起挑战。一年来,这支成员平均年龄仅30岁的青年团队,在技术方向上取得了颠覆性的创新成果,既让无缆化技术成功落地应用,也推动相关专业技术研究迈入新高度、领跑行业前沿。
力求完美 要可靠也要“距离”
无缆化是近年来航天领域型号产品的技术转型方向。“如果用无线通信技术替代通信电缆,节省出来的空间和载荷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突击队负责人王昊介绍。
“新一代近场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就是未来。”王昊说,需求就是命令。在“星闪”技术发布后,突击队的全体成员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寻找突破口,全身心投入攻关任务。
“拉远”是突击队要攻克的第一个技术难题。通信距离越长,开发难度越大。为满足用户提出的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星火突击队”大力协调研讨,最终确定了能够最大限度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参数,随后通过修改技术协议提高通信距离,对照天线、频率的优化选型确定了“星闪”产品的硬件优化方案,大幅提高技术指标,成功实现了目标通信距离。
精研细“磨” 达标不是最终目标
在测试环节,突击队遇到另一道难关。在实际数据传输中,“丢包”是一种常见现象,但航天领域对于数据丢包率的要求非常严苛。
将试验环境转至暗箱,严格控制信号的干扰因素;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攻关过程,逐一进行问题线索排查……经过上百次试验,突击队尝试了各种方案,定位了问题并通过多种手段融合,对软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大幅降低了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满足了产品的可靠性要求。
虽然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是通过与新产品的充分磨合,突击队员们对“星闪”无线通信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更深了。他们不仅使产品满足了重要的性能指标,也对产品后续改进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向“全箭无缆化”迈进
经历了方案、初样、试样、定型,第一批产品进入生产环节,项目管理负责人李然组织突击队员们下厂值守。李然说:“方案阶段是纸上谈兵、反复论证;样机阶段是在‘排雷’,把预想到和预想不到的问题都一一解决;批生产阶段,则要解决元器件一致性带来的各种问题,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试验24小时不停机,突击队员们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第一时间处理生产瓶颈或异常。在全体突击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生产任务进行得高效流畅,生产质量也得到了最为全面细致的保障。
2024年10月,第一批“星闪”无线通信模组通过项目验收试验并交付使用。2024年年底,“星闪”无线通信模组首次搭载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
品质眼见为实,“星闪”无线通信模组用一项项过硬的技术参数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持续选用的意向。
(撒文昭 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