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前沿技术 用创新创造价值——记航天创新奖获奖者、四院41所高级工程师颜勇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6-15

“只要做对事,就不怕枯燥和困难。只要找对路,就不怕路远。”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研发人员,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研发中心主任颜勇是十分低调的。他性格安静,属于典型的“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型技术人员,“腼腆”“细致”是身边人对他最多的评价,但只要提到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创新研发,便有一股比谁都执着的劲儿。

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从参加工作伊始,颜勇就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固体动力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什么会产生差距”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他。

“十三五”以来,颜勇通过系统对标国内外固体动力差距,在充分认识当前发展模式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专项研究快速缩小差距的途径,先后谋划并完成了以先进固体动力技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专项论证。5年来,41所承担的全部预研共用技术和领域基金项目优秀率达到80%。

论证工作是一项枯燥和艰苦的任务,颜勇为了完成某项重要论证,连续十几天足不出办公室。“醒着就在构思,累就喝红牛,完成报告回家的路上,腿都是软得一摇一摆,但心却是满满当当的。”回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颜勇腼腆地笑着说:“还好,都挺过来了。”

颜勇长期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创新研发工作,承担了多个背景预研型号动力系统及重大预研项目技术负责人、某重大基础研究专项技术副负责人及课题首席等,先后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院一线骨干人员突出贡献奖、41所优秀干部、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2021年获得了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

潜心攻关,突破瓶颈

作为一名基层研发人员,多年来,颜勇敢打敢拼,攻坚克难,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多项预先研究的成功。

论证工作是指南针,关键技术攻关才是落脚点。2020年年初,发动机技术攻关过程中,颜勇身为负责人,为有效解决大应力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结构形式。

创新的道路必定困难重重,但颜勇一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新结构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多个难点,他几乎全天辗转在各个厂所的车间中,拿着图纸与工艺人员一遍遍确认设计与工艺是否匹配,和操作人员反复沟通产品细节,无数次的沟通协调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次都可以快速定位问题,准确查找原因,高效提出解决途径。

“每一个工序都必须要细致确认,不能放过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隐患。”经过近十几轮反复的试压测试,最终获得可靠的成型方案,该项技术攻关成果后续被多个重点型号发动机采用。

颜勇就是这样沉溺于技术,执着于心结,在研发战线上突破了一项又一项的关键技术,一个又一个预先研究成果在四院的型号研制过程中起到作用。

深耕基础,行稳致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工作10年来颜勇心中最深的体会,“要突破现在半经验化的研制模式,实现发动机性能的跨代式提升,必须着眼于基础研究,加速成果转化。”

在基础预研项目、基础科研稳定支持项目等基础专项的批复实施中,颜勇系统梳理了以效率优化与精度控制提升能量、以裕度精确评估与优化降低结构质量、以精细化模型构建数字化样机为主线的固体动力基础研究体系。

由颜勇牵头主笔的某重大专项论证,整个过程历时5年有余,一次次技术路线建立又推翻,随后再建立,每个关键技术都要做到科学细致。在这个过程中,颜勇行文数百万字,编写各类佐证材料、报告数百份,为最终项目的批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颜勇时常对身边年轻同志说:“热爱技术不是夸夸其谈,要打好基础,让核心技术落地,用核心产品创造价值才是硬道理。”他梳理出的多项基础理论攻关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固体发动机研制模式向精细化转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基础研究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在专项论证、基础、技术与背景型号攻关过程中,颜勇十分重视队伍素质的培养,依据基础研究独有的特点,着力打造梯度化的专业基础研究队伍,构建科学的队伍体制,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在项目和课题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团队人员全局观、专业化的协作能力。他培养的多个年轻人在近年的工作中快速成长,均已具备独立负责课题和攻关的能力。

搞基础研究,少有“电光火石的瞬间”,更多的是科研人员和科研企业的“十年不鸣”。但是,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根深叶茂”和“深蹲助跑”,树根扎得深,叶子才能茂盛;蹲得深爆发力才强,助跑快才能跳得更远。

当前,国家基础研究转型面临重大机遇期,集团公司从上到下都对加强基础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基层研发人员,颜勇热血沸腾:“41所研发中心将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通过内涵式跨越提升固体动力技术的综合性能水平,以价值创造为本,为四院在当前异常严峻的竞争态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惟创新促发展,固体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一个坚定的身影正在奋步前行。(龙玥霄 张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