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手持火炬和主火炬内核的缔造者,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11所的火炬研制团队。作为牵头单位,该所历经两年,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高光时刻。
确保冬奥火炬万无一失
北京11所工业火炬技术成熟,具有深厚的氢能利用基础,凭借独特优势,拿下了科技部“英雄榜”,迅速成立了冬奥会专项办公室。
挑战前所未有,唯有迎难而上。“技术认知永无止境,只有我们经历住考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所长岳文龙说。项目经理宋晓峰说:“所里的支持给予我们信心,让我们树立了‘确保冬奥火炬万无一失’的理念。”
北京11所冬奥火炬研制团队在“鸟巢”外合影。 文婷 摄
刘悦是项目团队的主心骨,更是项目团队成员安全感的来源。面对压力,有的团队成员显得有些着急,刘悦总是耐心地说:“我们一定要稳中求进,如果大家都着急了,这个事情就做不成了。”整个项目执行期间,他经历了自己突发腰疾、儿子划破眼睛等变故,但从不离岗。
六院院长王万军这样评价:“任务重,时间紧,在刘悦的带领下,团队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很多努力,确实非常辛苦。”
团队成员庞宗占在“鸟巢”工作了300天。他和团队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每天的微信步数达到4万步。夜深人静、他人酣睡时,正是他们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工作的时候。
霍正卿是整个项目电控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为了这个项目他投入了全部精力,事必躬亲,上到高空下到深10米的地舱,每一根电线他都亲自去接,为整个项目接了200多根电线。
让火焰显色,让阀门过关
冬奥会手持火炬的燃料是氢气,但是氢气燃烧的火焰是没有颜色的,那怎么才能让手持火炬的火焰显色呢?下班了,工作的头绪依旧没有散去,团队成员韩宗捷思来想去,突然看到家里的煤气灶,他眼前一亮,在家里做起了“文章”。他拿着在电商平台买来的焰色试剂,做起了焰色反应试验。
在韩宗捷、李泓达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最终找到了解决手持火炬火焰着色问题的最佳方法,使用碱金属着色剂让火焰显色。
为了完成阀门任务,控氢阀组的丁英仁签定了“军令状”,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团队取得成功。团队成员王新成长期待在试验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综合试验。当时正值夏天,他们头顶星辰、脚踏草地,忍受着蚊虫叮咬,奋战到凌晨5点,终于成功制作出了达到手持火炬气瓶要求的阀门。
只为心里的那束光
张艳主要负责软管、滑环的工作,这是主火炬的“生命线”。为了达到主火炬“动起来”的效果,张艳和队友王鹏举、李鹏飞拜访了很多厂家,甚至借助母校的力量来寻找合适的低温测试场地。
周新文称赞了项目协作、军民协作的融洽氛围,她还用3句话总结了电控团队口号,那就是“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普通项目不受影响、冬奥项目确保成功”。
文婷见证了深夜的火炬点燃试验、看到了日夜鏖战的同事。她陪伴着项目团队度过了每一个重要节点,尽职尽责地当着场地协调、人员协调、解决团队饮食等后勤问题的“大管家”。
冬奥火炬绽放火焰,他们眼里有泪光闪烁。7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数百次奔赴在试验现场,做了310次综合试验,开了几十次讨论会议,凌晨2点到7点在鸟巢奋战了70天,彩排调试了30次,在项目现场度过了3个春节,加班加点了4.8万小时。
该所党委书记李晓峰说:“这次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呈现出北京11所的实力与担当!”(齐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