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们”如是说——记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试验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12-02

天苍茫,月高高,他们走过半个世纪前老一辈铺就的道路,一头扎进戈壁滩追逐梦想,常与星光做伴,枕星海入眠。

他们是校园里的优等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着优秀的惯性,在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经受磨砺。

身为航天人,发射场试验队员们对外展示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魅力不在日常,而在火箭吐焰、飞船登天时刹那的光亮。

把学习进行到底

白色厂房其貌不扬,却可能是方圆100公里“清华博士”密度最高的地方。

肖雪迪已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2年了,入职后就参与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关任务,曾作为“长城明白”出入北京飞控大厅。

有时候肖雪迪也会感慨,作为神舟飞船总体主管设计师,自己这2年过得像10年,任务密集、工作压力大、未知领域广,学习内容特别多。幸运的是,单位给她指定了一位“督导师”——神舟飞船飞控技术组组长杨海峰,带领她一起成长。

职场不是校园,没有指定教材供肖雪迪学习,几百页的神舟飞船正样设计报告就是她的入门教材,一艘飞船14个系统,陌生领域的知识如蛛丝般互相勾连,编织出一张望不到头的梦想之网。

肖雪迪周末很少能休息,“飞船工程师”这个职业很苦,并且压力更大。她一边工作,一边在实践中学习,第一次进舱,第一次参与飞控,第一次到发射场……无数个“第一次”的积累让肖雪迪逐渐成熟,工作更沉稳,心态也更平和了。

学习了无数本材料、参加过无数场会议、总结了无数篇报告后,肖雪迪发现神舟飞船正样设计报告依然常读常新。她把发射场与飞控工作结合起来,这会让她对神舟飞船的了解更加透彻。

工作12年的高旭,早已成长为神舟飞船总体主任设计师。对外,他是面对媒体侃侃而谈的专家;对内,他是“承上启下”的队伍骨干。

清华大学给高旭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鼓励他追求卓越,为祖国健康工作。

研制神舟飞船使高旭进一步强化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载人飞船容错率最低,不容许犯错。除了向内审视自己,高旭和团队成员把视野拓展至世界航天竞技场。

“举一反三”是试验队的看家法宝,天鹅座货运飞船太阳能板发生故障,他们第一时间开会分析研讨,对比查找自身不足;联盟号载人飞船出现事故,他们引以为戒,更加细致地开展工作。

截至目前,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率100%,但高旭认为:“我们还远没到高枕无忧的地步。”

笔记本有大作用

笔记本已经写到倒数第二页,黑色的封皮磨得发亮,白纸黑字记录着这发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成长轨迹。

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时,看到航天员进入舱内,周涛反复告诉自己要保持平稳心态,不要紧张。他是长二F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也是一名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十几年的“老兵”,但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周涛发现火箭试验队里优秀的人都擅于记笔记。

一本笔记能有多漂亮?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的笔记本曾被展览,上面按时间记录着火箭各系统、各环节的各类信息,字迹工整清晰,信息准确完善,是火箭试验队的“成功秘籍”之一。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工作中的许多发现与灵感转瞬即逝,每日记录在本子上,定期翻阅思考,不放过一个疑点难点,长此以往总能有一些新发现。

这次发射,长二F运载火箭又进行了45项改进,作为一型成熟的载人运载火箭,每一处改进都是反复思量、多方论证、细致操作的成果。

100%的完美似乎遥不可及,但眼前0.01%的进步却能努力实现。长二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刘烽始终记得一幕画面,当时他还是一名普通的设计员,第一次看到长二F运载火箭的逃逸塔进行零高度飞行试验,从那时起,他的命运与长二F运载火箭紧紧连在了一起。

翻开笔记本,刘烽思索着火箭还有哪些优化的空间,队伍还能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应对后续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的发展需求。他的笔记本记载了长二F运载火箭的历史片段,也藏着型号与队伍未来发展的参考答案。(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