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底,一封用户的感谢信送到了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某重大任务保障团队。作为在任务期间唯一使用实时仿真推演手段作汇报的团队,总体设计部体系平台室保障团队在4个月内出色完成了对任务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肯定。
“保障任务启动初期,有不同单位的60多个系统进入备选,最终只留下了10个。”保障团队成员刘富豪说。挑战十分严峻,该团队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仅用48小时就针对任务要求完成了上百类模型排查,锁定问题关键,提出了核心技术解决方法,制定出了攻坚计划。
用户办公大楼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会议室成了该团队成员王时雨和4位同事的办公室和休息室。当时北京气温在35摄氏度以上,尽管后勤保障部门紧急送来两台空调扇,还是难抵夏日炎热。他们挥汗如雨地白天和用户对接系统改造需求,晚上改代码调试软件,基本上两天就要对系统进行一次优化。
“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没有人单兵作战。”令团队成员王虹森印象最深的是在系统临近应用的前一周,用户突然提出一项更改需求。那个需求看似只更改一个系统界面工具,却需要改动整个系统底层框架才能实现,按照正常流程,至少需要一周才能完成。
改不到位,就面临着被直接淘汰。困难面前,该团队紧密合作,高效运转起来:北京南苑科研区的团队成员紧急攻关寻找最小的更改方法;软件开发的团队成员连夜修改代码;驻扎在用户处的团队成员第一时间传达用户要求;演示现场的团队成员将系统调节到最佳状态,随时准备适配更改后的系统。最终,在用户提出更改意见后的第二天午夜12点,最新的系统被送到了任务现场。
在4个月的攻关过程中,类似这样快节奏的紧密合作发生过很多次,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携手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孙茂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