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电装作业生产现场,眼前一派争分夺秒又井井有条的繁忙景象。新的一年,该所生产制造部电子产品生产组起步就冲刺。
团结一心保生产 集智攻关促效率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大家要团结一心,做好准备在接下来的科研生产任务中大显身手!”电子产品生产组经理柏鹏在生产间隙不断给大家加油鼓劲。
每当遇到时间紧、任务急的超短线生产任务,柏鹏不光要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主心骨和带头人的作用,带领团队用实际行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还要积极协调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紧盯进度并及时纠偏,确保任务按计划保质保量交付。在他的指挥下,班组生产秩序井井有条,一块块新鲜出炉的印制板经过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的甄选送达产线。随后,现场运行的MES系统对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对下达的任务做出快速反应,准确将它们派送到电装中的各个“站点”。
电子产品生产组副经理、高级技师潘丽君则为每一个遇到操作问题的成员答疑解惑,闭环技术反馈单,及时汇总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督促实施,全力确保节点稳妥推进。面对某型号整机产品内部器件密度高、板间布线困难等问题,潘丽君组织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对其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产品结构的层层解剖与分析,提出按图布线集中绑扎的思路,解决空间狭小操作困难等问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多年的携手共进让电子产品生产组形成了“一点即通”的默契和坚不可摧的凝聚力,遇到技术瓶颈和生产难题,大家齐心协力、奋力攻关。面对每一块单板、单机、整机的装配,团队成员以“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的精神,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手中按下“快进键” 思想绷紧“质量弦”
勇攀高峰,最吃劲的是登顶时刻;接力奔跑,最关键的是冲刺阶段。但冲刺要注重的不仅是“倒计时”的效率意识,更要强化“绷紧弦”的质量意识。对510所生产制造部电子产品生产组来说,质量与节点必须“兼得”。
快慢分殊,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做到高质量,对产品的每一步工序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再动手,绝不能一味贪快求新而忽略质量。这是电子产品生产组在多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深刻道理。
为了能按计划完成好任务,团队单板组成员每天总是早早来到洁净间熟悉工艺文件、核对元器件,梳理流程和焊装难点,做好各项焊装前的准备工作。他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完成批量产品的导线焊接,与工艺员一起快速定位解决焊装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认真做好产品的自检、互检,并做好记录,做到任务日清日结,决不让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看似慢工出细活,但恰恰是这种“慢”确保了生产节点的“快速度”,杜绝了生产过程中出现“功亏一篑”的现象。
“八一”模式推巧匠 细微之处见真章
高技能人才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是支撑航天产品制造的重要一环,这也是电子产品生产组一直坚持的方向。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为此,即使是任务冲刺阶段,团队也按照实际需求创新提出了“八一”质量管理模式,持续推动电装现场星级管理机制常态化运行。他们以“一套制度”为基础,坚持每天“一次计划确认”、“一次晨会”、“一次安全巡检”,确保每周“一次质量分析会”,每人每月“一次培训”,做实每小组每年“一个QC课题”,坚持每年“一次省级竞赛”等活动,并开展系统性、持续性技能培训,加强产学结合,既培养造就了更多技能之才,又加快了科研生产步伐。
“从一个焊点的焊接、到一根导线端头的处理,再到一片多引脚芯片的焊接,每一处看似不起眼的小环节,总是蕴含着大学问。”柏鹏介绍,团队成员敢于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方法,研究设计了各类工具、工装。
一次,整机组成员在电装过程中,发现“凹”型结构刚—挠性印制板初装及转运过程中存在挠性部分保护困难的问题。他查阅资料,充分了解刚—挠性印制板特点,从确定工装结构外形、尺寸范围、工装材料的选取等方面积极开展优化调整,设计制作出了适应现场刚—挠性板的固定工装。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刚—挠性印制板的保护问题,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约了生产成本。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电子产品生产组在一起爬过“高山”,越过“沟坎”后,已成长为“一块坚硬的钢铁”。越是面对严峻的形势,他们越是拧成一股绳,汇聚了攻坚的强大合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他们不拈轻怕重,不自怨自艾,在勤学勤思中练就本领、提升技能,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航天事业,实现了个人和团队的快速成长。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