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春奋斗之声 与时代同频共振——走进八院149厂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4-03-27

随着中国航天持续保持常态化高密度发射的态势,发射频次已从“快车道”向“高速车道”迈进,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运载火箭专职测发队伍肩负起了火箭诞生后的“全方位”服务,从分系统测试到全箭综合测试,从总装厂房到发射场,从点火发射到星箭分离,他们一次次地用专业的“服务”为试验任务保驾护航。

从专职变成专业

常言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如果说运载火箭总装是练“筋骨皮”,那么专职测发队伍练的就是那“一口气”。自2020年以来,149厂运载火箭总体测发团队实现了“装测发”一体化融合,推动队伍由“专职”向“专业”发展。

“箭上加电”“准备起飞”“起飞”“50秒”……149厂运载火箭总体测发组组长周荣正在测试大厅里发布口令,对停放在总装厂房的运载火箭进行综合测试,总测操作人员全神贯注地听着口令。随着“脱插脱落”指令的下达,“砰”的一声,箭上脱插与运载火箭自动分离。

“随着试验任务越来越多,我们的团队也越来越庞大。”周荣如是说,“从最初的十几人,到现在的六十几人,不仅能看到航天的高密度发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能看到团队的成长方向。”

在新的一年里,周荣不仅要系统谋划好工作,还要聚焦团队管理,努力发挥好每一个人的力量。为此,团队一方面聚焦扁平化管理模式,从产品验收、分系统测试、交付总装、集成综合试验、出厂放行、进场前产品和软件状态管理、发射场测试直至发射进行全流程管控,从而实现装测发一体化融合。另一方面,团队通过搭建专业化发展模式打破了原有分工界面,逐步形成单机测试—分系统测试—集成综合试验—发射场测试的专业能力,使得单发火箭装测发人员数量缩减了45%,周期缩短了50%。

好奇心开启圆梦的“钥匙”

“听闻不如亲历,向往不如出发。”95后的许凯是149厂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指挥,凭着一颗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他开启了青春逐梦的步伐。他曾说,好奇心是梦想成真的“钥匙”,虚心受教、深入一线是成长的“秘籍”。

了解产品源头是他的“捷径”。刚加入航天队伍时,许凯对于运载火箭的原理和总测方案都能“全盘接收”,但无法快速辨别出产品的“模样”。为此,他开启了“跟产式”的学习模式。从电缆插头到设备单机,从总测现场到数据分析……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现场学习对于一个‘小白’来说,是最快熟悉产品的方法。”他回忆道,“特别是每次把产品图纸编号和实物一一对应后,有种‘网友’第一次见面的感觉。在熟悉的过程中,多了一份亲切感。”如此一来,他不仅熟悉了原理,还对产品有了更多的理解。

为了适应新要求,许凯和团队的师傅们一起开展了不同产品、不同阶段测发异同点梳理,逐步梳理测发差异,优化测试流程,提高测试手段,形成了以任务为需求的资源调配模式。“产品任务的每一次变化,就会像绽放的烟花,每次都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他说。为了将统型化设计融入产品应用中,团队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思路,降低了试验成本,有效提高了判读软件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满足高密度快速发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需求的资源调配模式。

烙印着“军魂”的航天青年

“懂原理、会操作,精准到位、沉着应对。”这是95后运载火箭箭上指挥叶勇智给自己提出的要求。作为总测团队中的箭上指挥,他和火箭的“缘分”早在入职前就已经结下。

在入职前,叶勇智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能来到总测团队,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叶勇智说,“对它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感。”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叶勇智已经参与了近20发运载火箭的试验任务,逐步从一名航天“新兵”成长为肩负重任的“尖兵”。他的眼里透露出坚定的眼神。

走过一道道门,穿过小小的银色“太空舱”,踏进运载火箭厂房,一发完整的火箭正“卧躺”在综合测试区域,一根根箭上电缆正将它的身体状况传送到叶勇智所在测试间的电脑上。此刻,他正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记录着每一次数据的变化,为火箭绘一条“健康”检测线。“过去总测数据是纸质记录,现在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对比。”叶勇智所提到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总测使用的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平台。该系统涵盖了试验计划、过程声像记录、状态记录、质量问题、文件资料、试验数据等信息,可实现试验信息过程记录可追溯。测试人员能通过可视化的效果更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个数据的变化。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新的征程上,长征火箭的脚步永不停歇,一批又一批航天人正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行,他们将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范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