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以“创新服务,军民融合,共建共享,互利开放”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防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大会暨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人才峰会落下帷幕,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会长王建华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的发展要靠创新,而创新需要依靠人才,这三个“第一”诠释了发展、人才与创新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国防军工企业面临创新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如何把握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形势,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以人才引领创新发展,是国防军工企业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人力资源服务面临的新机遇。
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形势
大会上,来自国防科技领域的十余家军工集团所属数百个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800余位政府部门、军队单位、国防军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以及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领导、专家、代表汇聚一堂,畅谈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形势、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国防科工局人事司副司长李成伟在会上说:“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需要优秀人才,新时代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人才争夺均趋向白热化。”军工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高精尖缺”的人才困境尚未根本破解,外部抢挖人才的压力日益增大。军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把握新形势,找准新方位,抢抓新机遇,聚焦新任务,展现新气象,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唐志敏在大会主题演讲中表示,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坚持强军首责,以强军为使命和首要责任、价值导向和出发点、落脚点。李成伟说:“坚持实事求是,是做好军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法宝。”要坚决克服培养育人“急躁症”、选人用才“盲动症”以及人才政绩“冲动症”。
作为涉军涉密企业,军工领域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但涉军涉密不能成为自我封闭的借口。“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坚持创新开放、主动作为、主动适应,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李成伟说,要通过不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新理论和新理念,不断借鉴先进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加快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方法创新、人才政策措施创新,努力突破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创新发展模式 共享开放多赢
在这次国防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大会上,各大军工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者以及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表汇聚一堂,通过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为国家国防军工人才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大会秉承创新驱动理念,为政府、军队、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协同合作,共谋人才方略创造了难得机会,更为军民融合人才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和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王建华说,国防军工企业在大会中积极提需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竭诚服好务,供需双方以大会为契机,加深了解,加强交流,在此基础上达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航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陈宇在开幕式上致辞说,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也通过这些重大工程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018年是航天科技集团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的战略落地年,集团公司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繁重,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这些新的形势和任务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集团公司积极探寻新形势下适应集团公司等军工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特点的新举措,与其他兄弟单位进行分享交流,努力提升军民融合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来自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集团公司一院、九院等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大会上进行了人才管理创新交流,60余位集团公司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代表来到大会进行现场交流学习。
在会场的另一端,促进军民融合人力资源服务展览会同样为人力资本助推人才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实践发挥着积极作用。35家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会员单位、国内优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在绵相关单位在展览会上精彩亮相,在展览会上与国防军工企业进行现场互动交流,以期实现互利共赢。
北京中科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代表集团公司参加了此次展览。展台中,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和杨利伟等5位英雄航天员的等身人像牌成了参观者争相合影留念的对象。54位航天功勋的照片整齐排布在展台的外墙上,他们当中有两院院士,有型号两总,有大国工匠,他们不仅是航天高端人才的象征,更是集团公司持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国防军工企业人才工作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军民融合人力资源产业的发展进步,以高的站位和新的模式致力于打造国防军工行业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的品牌活动,在全国树立起军民融合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风向标,为人才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任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