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科技委第二届科技年会召开。多位国内知名院士和3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载人航天运输系统、航班化航天运输、重型运载火箭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为迎接太空新时代的到来超前布局、把握先机。
据了解,我国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概念及总体方案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并提出相关技术方案。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主要由1小时全球抵达运输、天地往返运输、空间转移运输三类运输系统组成,将成为革命性提升航天运输系统能力的重要途径,满足世界航天快速增长的空间运载需求。
一院院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王小军在会上致辞并作《载人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他表示,近几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呈现新态势,2021年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即将全面展开,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型动力突破、新型结构材料应用、智慧飞行设计、新型设计工具将为载人航天运输系统变革提供重要支撑。
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主持了以“发展航班化航天运输 迎接太空新时代”为主题的院士访谈,包为民、周志成、曹喜滨、姜杰等院士畅谈了发展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战略意义、技术挑战和发展路线等。
李明华介绍了一院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概念及总体方案研究进展,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全国各优势单位联合起来,共同在航班化航天运输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包为民提出,运输系统是发展地月空间经济的基础,中国航天要敢为人先、有所作为,争取在未来10~15年内,使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在中国落地;周志成提出,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具有充分的市场需求;曹喜滨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建议,高校应紧跟未来航天发展方向,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的航天人才;姜杰认为,基于当前运载火箭和飞机的研制能力,理论上可以实现航班化运输的设想,下一步要在高可靠、低成本、安全性3个方面实现突破。
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在《未来量子科技》报告中详细介绍量子信息科学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明院士作《集成电路的创新与发展》报告,全面分析了集成电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就我国集成电路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本次会议还设有气动与水动技术、伺服与精密机电技术、功率电子器件技术、智能与自主系统技术、仿真与虚拟试验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6个分论坛,深入研讨专业技术未来发展,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