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八院控制所型号任务百日奋战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0-12-04

清晨7点半,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4号楼楼下,一辆班车已早早就位。随后半个小时里,产品装车完毕,40分钟后,班车驶入位于上海松江的光电部型号总装车间,车上的总装队伍迅速调整状态,简短的班前会后立刻投入新一天的生产任务。

“由于前期受外协配套影响,第四季度我们需要完成全年近45%的总装任务量,压力很大。但作为型号批产工作的最后一道环节,我们必须在确保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力保后墙不倒。”制造中心主任陈杰说。

据介绍,部门根据当前的任务需求,倒排计划内外配合,一方面加强与上级项目办和用户的沟通协调,并调配相关人力和物资资源,进一步压缩生产时间,每个批次生产周期缩短40%;另一方面实时关注各个外协配套生产进度,坚持每批一次的“短平快”生产调度例会,及时协调配套交付情况,同时确保生产进度和关键环节全员知晓。

截至10月底,原定的第四季度总装任务已完成36%,在刚性执行生产计划的同时也再次刷新了型号月度生产当量的纪录。

在严抓生产进度的同时,团队始终坚持产品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在总装生产过程中,控制所要求生产所有关键环节实行“双岗确认制”,进一步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每天由1名工艺人员跟产,不仅指导生产,也负责现场技术保障,实时关注产品测试性能参数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快节奏生产下的产品生产质量。

进博会期间,上海市火工品禁运的要求对生产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问题。控制所及早策划,提前协调备料,并机动调整排产计划,动足脑筋降低外界因素对总装生产进度的影响。

走进该所飞控部电动伺服控制产品制造与服务中心,装配间里一个个U型工位整齐有序,每个工位里均有数名装配人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装配工作;班组长陶涛随身还带着一张“袖珍版”的生产计划,随时看看目前班组离目标任务还有多少没有完成。调试间里,测试设备前,老师傅正在熟练地操作着,并不时为周围的员工展开“解说”和提醒。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啦。”中心副主任武晓峰笑着说道,“事实上,我们的奋战早就开始了,7月份战鼓便已擂响。”

据悉,电动伺服控制产品制造与服务中心承担着20余个型号和项目的研制生产工作,产品状态多、时间紧、场地人员均有限。一用户急需的产品,自7月起便开始生产。为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飞控部精打细算:编制月度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哪天生产哪个型号产品、完成哪些工序生产任务、哪些人员参与、用哪台设备,在每天晨会上一一明确,确保各型号均按照“节奏”运行。

车间工作台上,“待调试区”“待筛选区”“所内区”划分合理,不同阶段的产品摆放整齐。“我们的一线操作人员也在积极出谋划策,这就是负责调试工作的杨佳豪结合业务实际提出的优化措施。”武晓峰一边说着,一边还指着产品上挂着的一张小卡片介绍道,“这是我们车间的另一个创新,给每个产品都制作了一张身份卡片挂在产品上,目前做到哪一步?谁操作的?哪天完成的?都有记录,一目了然。”

控制所还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模式,开展电动舵机柔性生产线建设。为实现科研生产和生产线建设两不误,不少职工放弃休息,利用假日间隙,“见缝插针”开展产线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该生产线的建设将为后续‘十四五’期间大批量生产提供有力保障。”飞控部副部长兼中心主任蔡权林说。(李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