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七号A发射任务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1-12

备受瞩目的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2月23日,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两颗3吨级卫星高轨发射任务。

这是今年长七A火箭的第二战,“高轨新兵”正在逐步向“高轨主力”迈进。

两年三次“首飞”

一次性向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两颗3吨级卫星,中国航天在过去需要怎么做?在长七A火箭出现之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组织两次发射任务。

这首先就是一笔经济账。不论怎样压缩成本,两次发射都要比一次发射成本高。同时,两颗卫星不能快速接续入轨工作,对用户也是一种“折磨”。

为适应本次任务需求,长七A火箭研制人员在长三乙改一火箭整流罩的基础上,通过新研复合承力倒锥和300毫米高整体机加卫星支架,提升了火箭整流罩内可用包络空间,让卫星能“坐”得更稳更安全。

进一步提升火箭运载能力裕度也在研制人员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通过给长七A火箭三子级增加液位数字处理器,实现了液氧流量调节功能,增加了推进剂可用剩余量,火箭运载能力裕度随之增加。

长七A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魏远明介绍,本次任务是长七A火箭的第三次发射,这也可称为第三次“首飞”。2020年3月16日,长七A火箭第一次发射失利,这是“发射次数上的首飞”;研制人员大幅度调整火箭设计方案,长七A火箭于今年3月12日复飞成功,这是“成功的首飞”;本次任务又对火箭进行了调整,这是“新状态的首飞”。

此次任务对研制人员来说,好比重新做了一枚火箭。“牵一发而动全身,方案调整的任务量非常大,很多分系统都有变化。”魏远明告诉记者,“火箭的成功发射,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后续可直接用于执行同类任务。”

在本次任务中,长七A火箭从进场到发射,用时40天左右,魏远明认为时间还能继续压缩。他表示,未来长七A火箭一定可以在30天以内完成发射。

据了解,这型火箭于2020年3月开始论证,今年10月完成了总装和所有的研制试验。如何做得如此之快?魏远明说,首先,提前策划,加强过程控制,确保研制节点按期完成。其次,同时投产试验产品和飞行产品,通过仿真预示确保不出现重大反复。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不协调的项目,研制人员就及时在飞行产品上改进。最后,优化试验项目和试验顺序,从而缩短试验总周期。

“一系列的充分验证,为发射场顺利开展相关测试操作及后续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魏远明表示。

新一代确实“新”

长七A火箭是我国三级液体捆绑式新一代中型高轨运载火箭,它的“新”是实实在在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新一代运载火箭主要“新”在更换了发动机,开始使用清洁能源作为推进剂,其他方面并不明显。魏远明对此进行了解释:“换发动机或者说调整动力系统,只是其中一方面。从火箭本身来说,加工工艺、全箭结构等,都上了新台阶;从理念上来说,研制人员目标一致,大家都愿意去探索新技术,验证新方法,遇到难题不犯怵。技术和理念双轮驱动,‘新’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长七A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上官子粮补充道,通过不断完善长七A火箭软件逻辑,火箭飞行可靠性更高了;不断优化软件流程,射前准备速度更快了;提升软件平台化技术,软件的适配性更强了,在满足国产化要求的同时,还可以和长征八号火箭共用部分软件。

当然,“新”也会带来压力。在魏远明看来,只有连续成功,客户才能真正认可长七A火箭,研制人员的信心也才能真正树立。

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作为长七A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魏远明在火箭研制的各个阶段都承受极大的压力,但他都扛了过来。“这其实与我此前的工作经历有关。”

2018年,在长三甲系列火箭队伍中获得诸多荣誉的魏远明来到长七A火箭队伍,一切重新开始。这种情况在长七A火箭队伍中并不少见。“很多搞火箭的人都有一种执念,就是希望亲手研制一型新火箭!长七A火箭就给了我们机会。”魏远明兴奋地说。

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人会变得更加优秀。长七A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影响了队伍中的不少人。魏远明表示,“最直接的就是终身学习,不断充电,不断迈向航天事业发展新高度;其次就是强调行动力,比如本次任务产生新认识,就在下次任务中实施,绝不拖沓。”

这几年,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不少航天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航天是比较小众的事业,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大家都很开心。长七A火箭试验队会继续坚定信心向前走,打造中国高轨火箭的主力。”魏远明信心十足。(文/刘岩 摄影/刘岩 吴桐小雨 谢奇勇 张旖旎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