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中国航天2022年第一次宇航发射赢得“开门红”。
1月17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身披烈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成功将试验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跑好“第一棒”
“5、4、3、2、1,点火!”上午10时35分,发射口令准时下达,在日光的照耀下,“长二丁”踏着炎炎赤火一箭升空。这是长二丁火箭今年执行的第一次任务,也是中国长征火箭2022年的第一次发射。
“今年,长二丁火箭计划有17发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长二丁火箭副总师蒋赞介绍,这些任务的状态非常多变,除了有“一箭一星”的常规任务,还涉及串联和搭载的“一箭多星”任务,火箭构型可谓五花八门。
通过多样化的构型,长二丁火箭进一步提升了卫星发射任务的适应性。去年,“长二丁”采用搭载圆盘构型,实现了最多搭载发射卫星数量从5颗发展到10颗,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要。火箭安全可靠、服务灵活经济,为“长二丁”积攒了好口碑和高人气。
为适应新开局下的高密度发射需求,试验队在本次任务中采用了“去任务化”的设计思路。简单来说,就是让生产时的火箭不被具体任务固定,生产后的产品能灵活执行各种卫星发射任务。“对火箭进行‘去任务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还可以提升发射计划调整能力。”蒋赞表示。
2022年,中国航天继续开启超级模式。起跑即冲刺,完美交出“第一棒”的“长二丁”,有望创造该型火箭年度发射次数最高的纪录,并有望成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年度发射次数最高的单型火箭。
冰点之下的挑战
冬至一过,一年中最冷的隆冬时节便悄然来到了。
冬至后的第三天,从上海出发的八院长二丁火箭试验队进驻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此次任务是这里有史以来最晚的一次冬季发射,当地最低温度低于零下37摄氏度。极寒的天气,给火箭的发动机及其他单机都带来巨大的考验。
蒋赞介绍,整流罩和发动机舱内的温度要确保在20摄氏度左右。然而,卫星和发动机对应的舱段都是铆接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火箭存在间隙。为防止“漏风”,试验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火箭抵抗严寒。
试验队对箭体间隙首先进行了硅胶充填、升级密封措施,以提高产品低温适应能力。然后,试验队给长二丁火箭穿上了“保温衣”,即在火箭的整流罩、仪器舱和发动机舱铺上白色的阻燃型聚乙烯泡沫塑料,这样就可以遮住主要的仪器,阻挡外界冷风侵袭,为它们保暖。
当发射进入倒计时,长二丁火箭要在无塔架包裹的状态下,独立应对低温考验。据蒋赞介绍,试验队早已做好了充分的预案,将根据外界不同的环境温度,灵活机动地调整发射程序,确保本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冰点之下的挑战不止于此,试验队队员无畏严寒、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加值得敬佩。八院149厂事业一部副主任马璎告诉记者,总装团队承担着箭体转运、对接装配等户外工作,由于产品的精密性与特殊性,他们需要徒手完成安装。低温作业,意味着对他们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
“两次转运,我们没有出现一点问题,而且完成效率都很高!”谈起团队此次的工作表现,马璎会心一笑,为大家点赞。
我们有信心成功
自1992年首飞至今,“30岁”的“长二丁”已经成功完成了58次发射,是名副其实的“金牌火箭”。
为不断提升效率,“长二丁”将发射场工作时间由最初的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13个工作日。现在,它已成为国内现役液体运载火箭在发射场测试发射周期最短的型号。但它没有止步,“长二丁”还要继续求变。
据蒋赞透露,长二丁火箭将再一次压缩发射场工作时间,计划实施10个工作日的测发周期,以便更好更快地应对一年17次的发射量。
发射的节奏变快了,前期火箭生产的能力也要跟进。“我们打算提高工艺装备的利用率,开展流水线式的生产。”马璎介绍,八院149厂今年在策划工作时,计划加大工艺装备、测试设备的投产,实现人机协同,促进整个生产流程的高效运转。
“长二丁”不仅多“变”,还有特别“稳”的气质。30年来,它稳扎稳打,通过全方位的技术革新提升火箭固有可靠性,通过采用控制系统冗余、组合导航等先进技术,使全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以上,在世界运载火箭中都是佼佼者。
“金牌火箭”成就“金牌团队”,长二丁火箭试验队的总体设计师张锦表示,队员们一向都是以严慎细实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好每一次的发射任务。
此外,试验队持续全面推行“四化”措施,即强制检验点声像记录模板化、班前会表格化、测试操作标准化、岗位职责精细化,试行发射场工作评审确认制,通过细化和提升工作标准,做到高密度发射和高质量保成功两手抓。
有了稳中求变的底气,2022年,面对将要攀登的发射新高峰,长二丁火箭试验队员纷纷表示:发发成功,我们有信心!(文/林佳昕 摄/陈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