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级750秒程序关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试验指挥员王永超清脆的声音一传出,原本寂静的测控大厅掌声雷动,紧张的氛围突然缓和下来,所有参研参试人员都如释重负,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之所以紧张是因为这次试验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燃发器与氧涡轮泵750秒长程联动在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试验,至此氧涡轮泵专用试验台发动机累计点火时长突破6000秒,这意味着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氧涡轮泵的可靠性将大幅提升,进而提高发动机固有可靠性,意义重大。
怀着必胜信念的奋力一跃
750秒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燃发器与氧泵联试对于研制试验团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此前101所承担的高压挤压试验单次最长试验时间只有50秒。从50秒到750秒,绝不单单是试验时长的增加,长程试验所带来的推进剂品质下降问题怎么应对?推进剂大流量排放怎么解决?贮箱增压系统如何满足大范围的压力调节需求……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亟须研制试验团队去解决和攻破。
而这些问题中,液氢温度上升问题曾深深困扰着整支试验队伍。液氢温度上升会导致混合比上升,使燃气温度增加,甚至超出涡轮耐受范围,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长程试验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面对急难新重大技术难题,全事业部的研究人员要一起抱成团,把问题机理搞清楚,把问题彻底解决!”该所运载试验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刘瑞敏亲自挂帅,发动事业部研发中心的力量,结合试验数据进行理论分析,运用软件仿真再现升温过程。
经过事业部技术人员一周多加班加点攻关,液氢升温机理终于搞清楚了。然而这只是第一步,采取什么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才是关键,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方案研究、讨论、推翻、再改进,试验团队和设计单位形成了初步方案。经过试验验证并一步一步优化,反反复复多次,试验团队才将该问题圆满解决。
除了合理的试验系统搭建,有效获取试验数据同样至关重要,有着丰富测量经验的测控组组长庄建这次也犯了难。
“发动机高频燃烧不稳定是整个燃烧中最复杂且最有害部分,我们要保证高温、高压、不稳定燃烧下传感器使用寿命,又要保证能够获取发动机设计部门对脉动压力数据的频率要求,这个硬骨头必须啃下。”庄建说。他带领组员连续多日查阅文献资料,白天在外奔波实地调研,设计工装做实验研究比对,晚上对系统特性参数进行仿真计算,一遍又一遍地验证脉动压力测量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最终为涡轮泵长程试验研究燃气路异常压力脉动现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高试验风险背后的务实笃行
2020年7月,三号台二工位首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就在研制试验团队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8月进行的第一次长程高压挤压试验就出现了问题,因试验时间长、振动量级大,氧泵后排放管路出现断裂的现象,这让大家的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与发动机整机试验系统相比,高压挤压试验规模更大、状态更复杂、试验风险更高。单就贮箱压力来说,氧涡轮泵联动试验贮箱压力高达十几兆帕,不确定因素更高,每一次试验都是对参试人员一个空前的挑战。”王永超说。
对于全体研制试验人员来说,快速找出问题根源并给出解决方法才是重中之重。在院、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101所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问题原因分析,运载试验技术事业部、机电技术事业部多次与发动机设计方就问题管道焊口开裂现象进行讨论,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短时间内完成改进方案的设计复核。
同年9月,第二次长程高压挤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而研制试验人员顾不上庆祝。面对试验的高风险,下一次超长程低温高压挤压试验会出现什么问题还未可知,因此,试验成功后,研制试验团队加强风险识别,进行举一反三,完善了事业部大型产品试验技术状态控制管理办法,进一步将责任压准压实。他们深知守住地面试验验证的质量关是每一个研制试验人员必须要做到的。
“截至2022年春节,我所完成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燃发器与氧涡轮泵联试750秒长程高压挤压试验10次,试验技术状态稳定可靠。”王永超满脸自信地介绍。
高压挤压试验能力从原来最长50秒跃升到750秒,这支团队乘风破浪,不断挑战极限,为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一路护航。而此次试验任务的成功并没有让他们停下攻坚克难的脚步。“接下来,我们要抓紧投入到某型号氢氧发动机抽检试验任务中,确保万无一失是我们的准则。”说完这话的王永超匆匆拿上工作服,赶往试验台。
新一年,研制试验团队将承担10余次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氧涡轮泵联动试验,前期试验已取得阶段性胜利,项目组将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针对氢箱温度上升等问题的持续技术攻关,进一步探索如何保证超长试验的高可靠性。(田源 王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