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隆冬时节,正值竞标攻坚的关键时期,航天科技集团七院七部型号队伍的设计师们因工作任务不同而奔波在各地。某型号作为七院首个该领域项目,任务紧张、系统复杂、难度极大,但七部型号队伍成员的心始终连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铆足了劲儿一起拼。
大西北的油泼辣子
借着产品跟产验收的机会,设计师们来到陕西西安阎良,感受北方的冬天。由于验收试验存在燃爆风险,因此验收场地设置在远离市区的某村头空地上。驱车赶往目的地的路上,窗外楼宇逐渐褪去,视野逐渐开阔。
试验场地卷帘门半掩,弥漫着煤油刺鼻的气味,设计师和工人一起仔细检查产品状况。试验流程虽不复杂,但持续时间很长,其间需要反复检查产品的各项参数。
大家轮流值班对产品进行试验,摸摸这里、敲敲那里,查看传感器读数,检查单机工作情况等。太阳落山了,外边儿的小猫也从渐渐失去温度的地面起身,来到饭盆前啃起了一旁的烤红薯。
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了一天的大家又冷又饿,这时附近面馆的老板带着一大包面条走了过来。大家解开包装袋,油泼辣子的香气顿时充满鼻腔,鲜红明亮的拉条子带着葱蒜特有的味道不断冲击着味蕾。此刻,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拉条子,是对劳作了一天冰冷身体的最好馈赠。
入夜的阎良气温接近冰点,金属的手感温度则更低,但这一切依旧无法阻挡大家的工作热情,手冻僵了就搓一搓,恢复知觉了再接着干。凌晨2点,试验顺利结束,看着满天繁星,他们暗暗许下承诺:“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把手中的东西,变成天空中最华丽最闪耀的那颗流星。”
试验中的抽丝剥茧
此时,留在浙江龙泉进行力学环境试验的小分队同样干得热火朝天。该型号产品结构特殊、体积大、质量大、飞行工况多样,使得此次试验的时间异常紧、任务格外重。
为了尽早完成力学环境试验,七部总体、结构、控制、遥测等多个岗位的设计师一起奋战在试验中心。在某舱段的扫频振动试验中,有同志关注到扫频过程出现异常,大家经过反复剖析,最终找到了原因。
针对这一现象,型号队伍立即开展了多个工况的仿真分析,最终确认了问题是由该舱段的试验安装方式和飞行安装方式不一致而引起的,试验风险也顺利被排除。虽是虚惊一场,但大家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严谨态度为型号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里的兵工厂
连绵的山坡间是总装车间的所在地,附近的村民称这里是“山里的兵工厂”。
为了抢回由于疫情等原因耽误的时间,总装工人分为好几个组,各个舱段总装同时进行,测试和地面试验也同步开展。
由于厂房限员,测试人员都必须在厂房外测试,设计人员也在厂房外随时待命。不管是谁被喊进去解决问题,都是一声“哎,来啦。”爽朗应答里完全听不出遇到问题的烦恼。
“飞行前发现问题是好事,只要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是设计师们的共识。正值寒冬的山里太阳少得很,气温也比城里低不少。大家冷了就搓搓手、哈口气、伸伸胳膊和腿,累了就垫个泡沫坐在干涸的排水沟坎儿上。
园区里是不能带手机、电话的,真正是“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每个厂房四周都被土坡围住,所以总装厂里常常会见到一人在山坡下,一人在山坡上,下面的人扯着嗓子叫人的场景。有些同志一天跑上跑下处理问题,走得腿脚酸胀,夜里回到宿舍时,鞋子都拽不下来。
山里污染少,空气干净,遇上晴朗的夜晚,一抬头便能看到星空,队员们舒展一下肩颈,一扫晚上加班的疲乏。山里很静,人的心也静了。心静的时候最适合干事业,大家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结果就一定不会差。
高原上的完美弧线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接触,试验队伍乘坐汽车,三天两夜点对点直奔目的地。路途虽然艰辛,但是大家满怀憧憬,一路有说有笑,一盒自热火锅二十几个人一起分享,一个服务区接着一个服务区地过,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试验前,大家怀着紧张的心情奔赴各自的岗位。负责遥测点的队员们,刚一下车,高原上零下10摄氏度的寒风就夹杂着沙砾扑面而来。
大家穿上军大衣,两人一组,喘着粗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设备抬上山腰,将设备铺开连接好后,又赶紧与后方联系,但是由于信号差,距离远,对讲机无法使用,手机信号也断断续续,与后方的联系十分困难。最后,在听到遥测信号正常的时候,大家才如释重负地坐在沙地上喘着粗气,嘴里冒着“白烟”。
“窗口推迟至12时50分。”对讲机里传来指令。窗口推迟正好有点儿空隙,大家连忙把自热米饭泡上,但由于时间紧,大家紧张又兴奋,根本没有心情吃饭,就这样,焦急地等着发射指令。
“5、4、3、2、1,发射……”随着目标落点区域一股沙尘扬起,试验结束。大家这才松了口气,紧张的气氛慢慢消减,回头再一看自热米饭,水早已经冻上了。“师傅,走走走,开快一点,看见没有,去沙尘扬起的地方……”大家激动得顾不上吃饭,直奔落区而去。(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