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四院41所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4-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有一支信念坚定、能打硬仗、拼搏奉献的科技创新型团队,他们就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

团队秉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三步走”人才培养方案,挖掘青年员工创新潜力,促进青年人才队伍成长,建立青年创新考核奖励机制,激发青年创新热情,构筑青年创新生态,持之以恒地稳抓青年创新工作。

驱动“新引擎” 筑牢人才新高地

青年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团队坚持“技术创新、技艺传承”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了“起飞、入轨、运行”的“三步走”培养方案,明确了“一型方案设计、一份仿真报告、一套图样设计”的“三个一”学习要求,淬炼了青年敢于攻克“卡脖子”技术、啃下“硬骨头”的精神。

“起飞阶段,我们会为新队员遴选名师,签订3年长约,并给予阶段性考核;入轨阶段,主要针对青年员工开展系列化、精准化的能力强化活动;运行阶段,要求管理干部每年必须自学管理内容,提升自我修养和管理能力。”副队长白彦军介绍。

头雁领飞,雁阵紧随。在“三步走”方案和“三个一”要求的牵引下,通过导师引领、项目驱动、开放研讨、协同合作的培养模式,团队先后培养出2名总师、3名副总师,多名青年成为业务骨干并在型号研制中挑大梁、当主角,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梯次衔接、薪火相传的发展态势。

在筑牢固体运载动力发展的人才基础上,团队重点围绕大型整体式、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两条研究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促进国防建设、推动行业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用好“指挥棒” 激发科创新动能

“青年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给他们一个支点、以创新为杠杆,他们可以为固体动力事业创造出一个可期的未来。”团队负责人王健儒在创新工作会中指出。

为引导青年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团队制定并实施青年创新考核奖励机制,为青年员工增设“创意设计”个性化绩效考核指标。

新的考核指标不仅考核科研任务完成情况,还加入对科技创新的考核,同时还区分了指标的考核周期,让青年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基础研究,全力助推青年创新工作蔚然成风。

在分段式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对接经验,团队只能根据数据和设计经验进行判断。为了准确判断发动机状态,设计师需要对燃烧室对接处的缝隙进行测量。然而,设计师无法亲自进入燃烧室内,研究一时陷入困境。

团队青年设计师自主召开了内部研讨交流会,在思维碰撞中,设计师陈宏灵机一动,想到用橡皮泥解决问题,将橡皮泥放进接口,对接完后只要将橡皮泥取出进行测量,就能得到准确数据,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研制团队相继攻克了发动机分段连接与密封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和分段式发动机流动稳定性等诸多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段式固体发动机设计与分析方法,实现了分段式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圆满完成了大推力发动机、两段式和三段式技术验证发动机的研试工作,不断刷新着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的纪录。

打造创新“磁力场” 实现逐梦新跨越

面对固体运载起步晚、底子薄、竞争激烈的局面,团队坚持预研和型号两手抓,致力于打造创新“磁力场”,使青年成为创新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和主动实施者。

在该所办公区的走廊上,展示着获得创新奖的员工的先进事迹,这让青年时刻沉浸在浓厚的科创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从被动创新转化为主动创造。

此外,团队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创新讲堂等活动,不断开阔青年思路与视野,鼓励青年参加各类创新大赛、申报青创基金,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为青年呈现创新知识、分享创新成果,使青年切实感受创新的魅力。

在“磁力场”的吸引下,团队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2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科技类奖项10余项。经过10余年的沉淀,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找准“国家所需”和“团队成长”的交汇点,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航天强国伟大使命的感召下,团队将以坚定的信念,不断攻关、砥砺前行,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白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