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八院812所:从小处着手,构建安全生产保障新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4-30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2所:从小处着手,构建安全生产保障新体系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2所结构产品事业部承担着八院卫星结构件生产和卫星主结构装配任务,生产设备多、工序密是这里的一大特点。近两年来,随着“十四五”任务的推进和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生产现场越发忙碌,安全生产面临一定压力。

该事业部始终将“保安全、促安全”放在首位,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改进布局,升级设备,细化管理等手段逐步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现了繁重任务下的安全有序生产。

改进生产布局,降低安全风险

结构产品事业部所属部装车间由原机械加工车间改造而成,厂房内工位按照原有机床种类分布,分为装配修整区、测量区,因厂房构造原因,两个区域之间存在物理隔离,行车无法连通。

按照卫星壳体装配流程,产品须在两个区域间流转,转运时须经转运车过渡,再吊装至后续工位。吊装和转运均属于高风险过程,多次操作往往会引入额外风险。

812所生产布局改进后,行车横跨测量区和装配修整区。方一竹 摄

为减少上述因素影响,812所深入分析结构装配各环节,优化工艺流程,对厂房进行了布局调整:拆除部分使用频率低的加工设备,将测量区三坐标设备移至装配修整区,原测量区则改建为单板作业区。

通过布局调整,装配修整区和测量区处于同一行车覆盖范围,产品的工位间转换只需单次起吊即可完成。同时,新建的单板作业区可集中进行蜂窝板后埋、电缆卡箍粘贴等操作,减少了单板作业对整星装配过程的干扰。通过布局优化,该车间在不增加场地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产品的转运及人员操作的风险,实现了产品的安全流转。

加强设备升级,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生产的最佳实现方式是提升设备本质安全,即使在误操作或系统故障的情况下也可避免事故的发生。为实现这一目标,812所从细节着手,对现场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卫星测量修整一体化设备用于卫星装配修整及测量,以获取卫星主结构的高精度特征。为实现卫星主结构的高可靠修整,避免因程序参数设置错误、人工误操作造成的卫星主结构壳体过切、误切、碰撞等质量问题,812所借助八院工艺技术研究项目,在现有设备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二次开发,研发了三维空间防碰撞模块,确定了机床各轴的安全运动范围,为产品构建了一道防护屏障,有效减少了因误操作而造成的产品过切、碰撞等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了卫星主结构产品的装配质量。

部装车间近年新引进了一台大型卫星测量修整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最大行程高出了行车横梁底部,致使行车存在与设备碰撞的安全隐患。为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度,812所及时对行车进行改造,将原位于厂房最东侧的行车限位器前移,使行车的极限位置避开设备,从根本上消除碰撞风险。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改进布局和技术升级是安全生产之本,人员的安全意识则是安全生产之魂。812所在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行为指导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除接受班组、部门和所级的不少于8小时的安全教育外,还须从“带班师父”那里学习自身岗位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得到认可。平日里,各车间会以主题团日、安全生产法宣传、安全知识竞赛、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重大生产活动前,部门组织全体参与人员进行事故预想、危险点分析和反事故演习,切实提高事故处理能力。日常工作中,各部门的安全员定期到达现场进行巡视,对其负责的现场的安全隐患和不规范操作行为及时纠正,帮助员工提高安全意识。

“师带徒”传授安全生产知识

因工作需要,车间常有外单位人员进入作业。为保证该部分人员同样能够安全生产,车间主管人员组织编写了《现场安全告知书》,将进入厂房的“三要求”,监督管理“三配合”,涉星操作“四规范”预先告知,避免因技术状态不清和设备不熟悉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经过现场技术改造和日常的教育监督,该车间不仅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在安全生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班组曾于2019年获得集团公司“青年安全示范岗”荣誉称号;员工之间也形成了“要安全、懂安全、会安全”的意识和作风;车间连续5年安全生产事故数量为0。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生产也应当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排除安全隐患,构建安全屏障,提升安全意识,方能更加长久地实现“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