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2所结构产品事业部认真学习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认真做好创新引导,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让青年员工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完善创新要素,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812所结构产品事业部始终在路上。
该部青年职工曹洪涛于2020年入职,从事卫星轻量化结构产品的研制工作。随着高分辨率、高精度卫星载荷的应用逐渐增多,卫星结构稳定性和轻量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结构产品不断提出新需求。
为了鼓励青年的探索精神,事业部在研发经费和试验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以本所的自主研发项目为依托,获取必要的经费;另一方面添置力学万能试验机、高低温冲击箱等设备供试验所用。
同时,事业部积极开拓研学并重渠道,联合高校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等项目,基本建立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的检测能力,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有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曹洪涛取得了较大突破,入职一年半便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申请国防发明专利1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他还作为负责人申报了上海市启明星计划项目并成功获批,获20万元研究经费支持。
该事业部在产品和技术上早已形成主动创新的氛围。事业部员工已先后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争取到各类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并在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探索培养模式,厚植创新沃土
卫星结构装配是典型的“精细活”,要想达到高精度要求,了解卫星功能、掌握结构本体、实施精准操作三者缺一不可。为此,该事业部从2014年开始,便实施了一项旨在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增强青年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以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双高”人才为目标,对青年职工,采取3年现场操作、2年“工艺+操作”模式和1年现场工程师的“三二一”培养方式,打造既能现场带团队、精准作业,又能编制工艺、制定规范的创新型人才。
该部青年员工李涛是“双高”人才计划的首位培养对象。从2014年开始,他便跟随自己的师父从事卫星结构修整工作。从辅助型“二岗”开始,逐步加大工作难度,先后从事卫星部组件加工与测量、卫星舱段装配、整星组合加工等工作。2017年,李涛成功“出师”,担当“主岗”,成为结构装配工作的“主力军”——一名成熟的现场工程师,并开始自己带徒。
在熟悉现场操作后,他开始从事相关工艺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机床开展大尺度加工、测量等工作。良好的培养模式使李涛在激光跟踪仪对机床加工精度补偿,激光跟踪仪与高精度转台联合加工工件安装面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几年来,他先后申报发明专利5项,他先后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获得八院型号三等功。
培养创新型青年,鼓励青年创新创业不只是帮助青年的小事,更是助力航天强国建设、推动国家发展的大事。为青年着想,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主动打造创新平台,让青年在未来的舞台上展现不一样的风采。(牛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