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八院试验队团队攻坚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8-03

“六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哪有不平事!”近日,随着最后一把“利剑”正穿靶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袖剑项目团队以连战连捷的优异成绩完成鉴定飞行试验。难能可贵的是,在受疫情阻隔、人员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团队未雨绸缪,逆行出征,打出了研制和管理的漂亮“组合拳”。

逆行出征,攻坚克难

3月,一场突然袭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计划。面对部分团队成员隔离在家无法上岗的情况,项目“两总”始终驻扎单位,坚守岗位。为有序推进工作,“两总”提出“长线不断,短线不乱,急事缓做,缓事急做”的十六字方针,召集项目组成员梳理项目投产矩阵表,对于分系统长周期的项目,提前布局,定期沟通,保证交付节点;对于总体设计工作,协调在所人员,做到换人不停工。经过两个月艰苦努力,试验准备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疫情迟迟不见好转。原本计划4月进场开展鉴定飞行试验的袖剑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

“不能再等了,我们进场吧。”对技术负责人张总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八部只能由两名科研人员组织型号鉴定飞行试验,可此前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803所积极响应,最终协调了3人加入试验队;科研二部与八部积极策划,又从外省的配套单位协调了2人。就这样,一支只有7人的试验队诞生了。

6月,海边试验场骄阳似火,原本不大的场地汇集了多家试验单位。为了赶早晨的空域,试验队员经常天蒙蒙亮就出发,来不及吃早餐就匆匆投入试验准备当中。

鉴定飞行试验的过程紧张而忙碌,面对比以往更多的产品数量和更少的人员,7人分工明确,有序开展工作。

繁重的工作量锻炼了年轻设计师的毅力,提升了经验。小王在现场挥汗如雨,高强度的工作同时也提升了他的熟练度,从一开始总装产品需要3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射手小宋是第一次接触袖剑系统,经过努力认真的学习,仅用两个下午便学会参数装订和瞄准发射操作,并且圆满完成了3次实操训练,表现非常出色。

飞行试验的当天,试验队协作非常高效,顺利完成系统对接等4个试验科目,实现了首飞首挂首试首成。

谋定后动,多管齐下

作为自主研发项目,袖剑项目正式完成鉴定试验,成功斩获多个用户订单,成为八院八部型号研制模式主动探索的良好尝试。

自方案设计之初,袖剑项目团队就将产品定位在“低成本”上,而与之相对应的产品要求则是“高性能、高标准、高精度”。为了打造出一款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性能产品,项目团队站在用户角度论证需求,主动走出家门,寻找潜在用户,了解用户需求。

研制初期,八部主动作为,抽调研究室技术骨干成立项目工程部,并赋予该部门项目研发和管理的双重职责。在项目管理上,团队鼓励设计师深入产品设计和管理,向一人多岗、一岗多人、一专多能的人才定位发展;鼓励设计师应用新技术,充分共享资源和成果,把“奇思妙想”变为论证成果,使得新想法能在短时间实现从论证到实施再到验证的迭代,加快了关键技术的攻关过程。良好的平台和氛围充分调动了设计师主动作为的意识,创新的火花也逐渐绽放。

随着项目的推进,团队打破传统配套关系,广泛调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市场定价”的原则,让优质民间资源成为产品研制的有力支撑,发挥其成本控制和管理效率优势。在资源利用上,团队系统策划、充分安排试验项目,每次试验尽量多检验考核项;见缝插针,利用其他项目试验空隙,协调组织试验;发挥溢出效应,通过共享设计平台减少硬投入。在成本制胜的理念下,项目效益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6年来,袖剑项目团队征战南北,一路披荆斩棘,在一次次的演练中不断检验产品的性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航天人的使命与担当。(张凤岗 赵兴隆 刘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