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秋高气爽,8月2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破云逐日,实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4次连续成功发射,仅隔4天,又一次刷新了中国航天连续发射成功次数的历史纪录。
灵活应变,把市场做大做强
长二丁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是一型受到商业发射市场广泛认可的“金牌火箭”。时隔一年,长二丁火箭与北京三号卫星再度携手,搭载北京三号B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起航。
“北京三号是我们的老用户,根据卫星状态,火箭做了一些调整。”长二丁试验队总体主管设计师陈文达介绍,本次发射的北京三号B卫星升级换代,比去年发射的A星更高更大。因此,试验队选配了3.8米直径的整流罩,全箭比去年发射A星时大约高了一层楼,卫星在箭体里坐得更稳当、分离时更安全。
长二丁火箭试验队从进场开始,就遇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几年难得一见的连续降水。火箭试验队控制指挥李婷说:“大家还以为回到了南方。”
火箭在出厂前实施了防雨措施,到发射场后,试验队对火箭全箭和地面设备采取更严格的防雨措施,并加强值班巡逻。
近年来,长二丁火箭捷报频传,其中既有许多新“乘客”,也有不少“老朋友”。随着太空经济商业化发展,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但在卫星项目实施过程中,计划时有变更。
今年,长二丁型号开展了发射“去任务化”改进,使一发火箭具备多个发射状态,提高任务适应能力。
“本发火箭交付总装后产品经过数次任务调整,最终匹配上北京三号B星的任务周期。”长二丁型号副总师蒋赞介绍,“去任务化”意味着火箭不再与卫星一对一绑定,一发火箭可以适配多个任务。
设计人员对动力、结构、电气系统等关键产品进行统型升级,使火箭能在短时间内,切换至不同的发射状态,这既提高了发射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又能在高密度发射状态下,满足火箭出厂的效率要求。
“我们一贯积极响应市场需求。”陈文达表示,长二丁团队正在总结经验,设计标准化、产品化的多星适配器,把卫星乘客们分别放在合适的座位上,又好又快地执行后续“拼车”发射。
长二丁火箭立足商业发射市场,不断提升发射能力和服务水平,堪称性价比之王。据航天科技集团调研分析,即使与美国SpaceX公司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火箭相比,执行低轨任务的长二丁火箭的发射价格也与其相当,具有竞争优势。
“一心二用”,发射任务再提速
本次发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8月份第三次宇航任务,最密集时,长征六号、长征四号丙、长征二号丁3支试验队同时驻场,增加了许多型号队伍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在进场前期,长二丁火箭主要在厂房进行状态恢复工作。随着发射日期一天天临近,长二丁团队需要和另外两支队伍协调场地和时间,完成箭体转运、组合体转运等工作。
本发任务中,长二丁和长四丙火箭在发射场使用同一套地面测发控设备,简化了设备的使用维护,但两型火箭的设备判读软件有差异,需要在上一发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调整,这对任务的衔接转换提出更高要求。
在高密度发射的形势下,试验队员们往往需要连续执行多发任务,长二丁火箭试验队中半数以上的成员,在完成本次发射后,要留下来执行下一发任务。
今年,长二丁火箭有望突破年度发射次数新纪录。前方保成功,后方保生产,试验队员往往要“一心二用”,一边完成发射场的各项工作,一边协同后方开展设计工作,并对接后续任务。
“35天,在10年前只够在发射场执行一发任务,如今可以完成两发。”李婷说,高密度发射状态下,试验队不断优化流程,试验队员们秉承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对疑点深究肌理、对细节精益求精,为火箭发射提质增速,确保“金牌火箭”安全可靠。(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