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四院42所持续加强关键工序质量薄弱环节治理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09-09

近日,随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最后一批工艺基础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四院评审,该所4个项目全部进入实施阶段。

这两年,42所全面开展“质量薄弱环节治理行动”,全面梳理生产全过程的薄弱环节,瞄准手工整形,通过集智攻关和持续工艺改进提升质量工艺保障能力。行动获得了明显成效,各改进项目性能指标全部满足技术要求,并已在型号产品生产中推广应用。

工艺优化出真招

在四院42所,少批量、多品种、手工操作面对面的生产模式,一度让质量控制存在难点。药柱整形被称为“刀尖上的雕刻”“药柱上的美容”,不仅是个危险活儿,也是个精细活儿。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掌握下刀的力度,用力过大,刀具和推进剂药面摩擦就可能引燃药面。按要求,修整后的药型和设计指标偏差不能超过0.5毫米。

“我们仅有一台隔离数控车床,大部分产品仍需手工操作,因此产品质量控制全在整形师的手中。”工艺装备部工艺副总师罗斌说。

想要消除手持刀具整形药柱操作的安全风险、降低整形尺寸控制难度,仅靠增加设备还远远不够。为此,整形班组积极配合工艺技术人员,依托产品研制生产升级改造,从优化芯模结构入手,对整形工房的卧式数控镗铣床升级改造。

让药柱“静下来”,让设备“动起来”,他们通过旋转工作台,集束组合夹具,实现多发药柱的装夹和药柱两端连续整形,大幅减少人工装夹和对刀操作,工效提升5倍以上,药柱整形尺寸偏差不超过0.3毫米。特别是通过少整形、免整形模具的迭代设计和推广,大幅度减少人为质量风险,实现了生产任务翻一番,重大质量问题“零发生”。

修理侧壁残药操作看起来是手工面对面清边修角的工作,但在批生产中操作繁琐、时间长、工效低,一人一天仅能修理几发产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42所通过建立特殊材料的支撑管密封侧槽工艺,迭代改进端口模具结构,最终消除了侧壁残药的发生,取消了手工面对面刮除溢药的操作。工艺一经上马,生产工效提升了3倍,产品外观也得到用户好评,成功的经验在同类药柱装药中推广应用。

除此之外,针对盲孔药型的免整形装药工装结构,42所摸索出模具溢药孔的尺寸与分布规律,解决了药柱端面气孔问题,批次合格率提高100%。通过开展每月不少于2项的免整形少整形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33个项目的改进,极大降低了手工整形的操作难度,质量一致性得以保证。

自动化设备来帮忙

在事业部密炼工房,由于天天与炭黑打交道,工房里什么东西都与黑有了关系。绝热层混炼胶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多个工步基本以手工作业为主,只能依靠操作人员经验、技能和多项管理措施来保证安全。所有组份的称量也由人工分装,逐一称量并手工记录,依靠自检、互检、专检。

随着绝热层任务需求的逐年增长,手工作业给生产质量控制带来巨大挑战。为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升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事业部决定启动手工操作工序质量薄弱环节治理,42所还将它纳入“一把手”工程。

项目组开展白炭黑自动化称量设备调研论证,在称量和混炼岗位进行自动化改造,实现白炭黑自动称量、自动记录,将手工操作率由100%降低至10%以下。生产记录更加及时、规范,生产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可追溯,批产效率也明显提高。现在,采用密炼工艺生产的绝热层,手工操作率由100%降低至50%以下,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生产,从人为经验控制到设备精确控制,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现在,我们的绝热层生产线环境干净整洁,大家的心情都大不一样了。”炼胶班班长燕为青说。焕然一新的绝热层新生产线,整洁的作业环境,变的不光是环境,工人们的精气神都变了,规范有序、文明安全、精益质量的操作习惯逐步形成,产能大幅提升。(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