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到基层车间究竟怎么干?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价值创造?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发布的一则《党委工作通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通报对由李雪飞、周涛等几位博士组成的攻关团队在技术攻坚中取得阶段性成果进行了通报表彰,对他们身上的科学探索精神给予肯定。
提高吸引力 创优势引才
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为了能在产业发展变革中占得先机,7416厂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学历的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该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重点加强优秀青年博士人才引进、培养和任用工作。近3年引进博士研究生31名,2022年引进博士数量更是创历年来新高。
为提高博士人才引进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度,7416厂利用线上线下双选会、网络云面试等多渠道引进人才,选派厂内高层次人才参与招聘,从专业角度为工厂引才把关,从福利待遇角度为高校毕业生现身说法,多渠道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
该厂与高校不断深化合作,建立沟通机制和引才渠道。前不久,7416厂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为后续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引进人才难在引心、留住人才重在留心。7416厂对标化工行业薪酬水平,制定专项激励措施,为人才兜底,消除后顾之忧。在住房方面,为引进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在薪酬待遇方面,对稀缺高端人才实行“一人一策”,提供市场化薪酬待遇,充分营造识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靶向发力 多渠道育才
“让高学历人才进入生产一线‘中枢’,才能发挥其优势,形成攥指成拳的聚合效应。”针对专业优势,7416厂将博士人才补充到一线技术岗位,让更多高学历技术骨干活跃在一线创新战线上。
博士配置到车间一线后,由部门领导、技术专家担任业务导师,指导博士开展具体技术业务工作,指引技术发展方向,充分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人才成长。
该厂还根据个人能力特点,为每位博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和各年度培养计划,内容涵盖理论学习、课题研究、项目路径、难点攻关、体系优化、型号研制等方面,为博士起好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7416厂努力为大家搭建施展才华、创新创业的平台,最大程度发挥人才优势。以学术技术带头人、立项牵引、项目培养制、技术沙龙、博士讲堂等人才技术交流长效机制为引领,坚持大胆培养使用人才,敢于给人才压担子。
2020年,由博士谢旭龙牵头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先进制作技术研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顺利立项,这是该厂首个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举措为大家的科研自主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激发了创新创效的热情,在自我发展的通道上我们也找到了满意的方向。”谢旭龙表示。
创新强才 搭平台用才
7416厂党委将博士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之一,出台博士培养和使用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发挥博士培养和使用的主体作用,确保其“培养好、成长快”。
前不久,由李雪飞、周涛、高璐、王贝贝、平川等平均工龄2年的博士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在解决工厂重大技术难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支博士团队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积极联系高校、科研院所和多位老专家,统筹多方资源条件。经过10多次实验方案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优化改进,形成了综合性能最优、成熟度较高的技术方案,建立了更为先进实用的测试计算手段和设备条件,为后续研制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为充分发挥创新能力,7416厂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将部分项目课题交由博士团队承担。各单位以项目课题为依托,在预先研究、重点技术攻关、技术难题突破等方面,组建多样化的博士团队,为人才快速成长提供重要支撑。
在陕西省第二届国有企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上,在7416厂基层车间从事工艺管理工作的博士程静,一路过关斩将,以优异成绩从各研究所组成的队伍中杀出重围闯入决赛,并荣获科技研发类三等奖。“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工厂搭建的平台是分不开的。”程静表示。
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和工作实践锻炼,该厂一大批博士技术人才在型号和预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快速崭露头角,并在新技术研究上取得创新突破。(魏佳瑞 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