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2-10-14

10月13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老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又出发了。此时距离1982年9月9日长二丙火箭成功首飞已有四十载。

6时53分,长二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此,太空中又多了一颗“减灾之眼”。该卫星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拓展我国应急减灾监测技术手段,对提升我国环境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每次任务都不简单”

在长二丙火箭身上,印刻了中国航天太多的“第一”:中国服役时间最长的运载火箭;中国第一型“金牌火箭”;中国第一型涉足国际发射服务的火箭;中国第一型实现我国空间探索国际合作的火箭;中国第一型将国产卫星发射到大椭圆轨道的火箭;中国第一型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执行过发射任务的火箭……

“作为我国第一型‘金牌火箭’,它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多项历史,还在不断解锁新任务。”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高加一介绍,长二丙火箭是我国目前服役时间最长的运载火箭,其间通过构型火箭、系统改进,持续推进可靠性提升和运载能力增长。

在本次任务中,为提高测试效率,满足后续任务的需要,长二丙火箭试验队开展了地面测发控系统的优化和改进,大大简化测发流程,进一步提高测试发射可靠性。

作为一枚服役40年的成熟火箭,长二丙火箭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高加一表示,长二丙火箭当前正在开展多星分离控制、飞行故障诊断与控制重构等新技术研究,并持续深化子级落点精确控制与回收技术研究,开展飞行搭载验证,促进新技术的成熟和工程应用。

据悉,今年长二丙火箭将至少执行10次发射任务,这意味着团队需要辗转多个发射场进行高密度发射,提前谋划,围绕成功发射调配资源,实现任务间、型号间产品调拨和发射场人员复用。同时,面对更为紧凑的生产试验周期,团队还将通过产品配套流程衔接的“透明化”,全面消除“空转”时间损耗,确保高质量发射。

“相比重大发射任务的‘数年磨一箭’,我们是‘一年磨多箭’。”长二丙火箭副总师崔照云说,长二丙火箭的每一发任务都要适应不同的载荷状态,需要从各系统状态中迅速切换,测试细则和文书确认等方面也要进行深入交底与讨论。

“对于我们来说,每次任务都不简单。”崔照云坦言,团队人员最担心的不是每次任务的技术难度问题,而是要保证技术状态的匹配性,确保每一发任务状态切换正确、流程掌握清楚、操作一步到位。

虽然长二丙火箭自身技术成熟、状态稳定,但在每一次任务中,发射队员仍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发射场各项工作,确保任务成功。

为环境减灾贡献“天眼智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陈芳允院士就提出“用于自然灾害监测和减灾的低费用小卫星网”的建议。按此建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完成了首批“2颗光学卫星+1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即“2+1”星座的建设,有力支持了我国环境减灾工作。

本次发射的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是“2+1”星座的后续卫星,将用于获取我国及全球地表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数据,为防灾减灾救灾、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并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监测等行业。

卫星副总指挥王迪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与光学卫星不同,它是将微波信号发射到地面,再接收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通过处理得到地物信息,具有穿云透雾、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特点,可有效弥补灾害、阴雨天气光学卫星有效数据获取不足的问题。

为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在功能和性能上较科研星有较大提升。卫星采用了“相控阵馈源+椭圆抛物面反射器”的创新体制,载荷核心性能指标得到大幅提升,星上数据传输、图像精度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不仅对地辨识能力更强了,数据处理也更快了。”王迪表示,为有效提升卫星系统信息获取时效性,卫星配置了星上应急数据处理系统,可实时生成指定区域的图像、水域监测数据和溢油检测数据,极大提高了防灾救灾和环境保护的应急数据时效性。

“环境减灾的每颗卫星都各有所长,要合理利用不同卫星获取的数据,发挥卫星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王迪表示,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满足国家在相关领域中分辨率SAR数据持续供给的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贡献“天眼智慧”。(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