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凌晨,一束冲天烈焰划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夜空,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托举遥感三十六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任务是长二丁火箭的年度收官之战,也是长二丁火箭今年执行的第十五次任务、长二丁火箭的第七十二次发射。此次发射成功,不仅创下长二丁火箭年度发射纪录,也让“长二丁”成为我国年度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型号。
决胜关键在“管理”
“长二丁火箭是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典范。”长二丁火箭总装高级技师朱东平说。2012年,长二丁火箭一年执行了3次发射任务;2022年,长二丁火箭用10年时间,将发射数量翻了5倍。
行稳致远并非易事。“型号管理体系的不断规范、优化,是每发火箭圆满完成任务的决胜关键。”长二丁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李文杰说,在本发火箭身上能看到前几次任务对可靠性的改进,沿用了控制系统十表光纤惯组冗余状态、锂电池、自动对准等常规技术,确保产品状态保持稳定。
为打好年度收官之战,长二丁火箭试验队对发射预案进行了全面梳理,完善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确保各个测试系统都有相应的预案。
一举创下新纪录后,长二丁火箭未来有哪些打算?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候进场人员需要120人,工作周期在25天左右。”李文杰向记者介绍。随着这几年的不断优化调整,长二丁火箭试验队的进场人数已经减少了一半,工作周期也缩短至10天左右,可试验队并不准备止步于此。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将进场保障人员精减至50人,工作周期缩短到7天。”李文杰说,“在可靠性方面,我们也将常抓不懈。例如十表光纤惯组小型化,我们希望从现在的20、30公斤改进为10公斤左右,通过减少体积重量,增加运载能力。”
出色的“门将”
2017年,雷斯聪第一次从“幕后设计”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目睹了长二丁火箭的第五十次发射。现如今,90后的雷斯聪已是专职测发队的队长,他把专职测发队的工作比喻成“门将”,把好火箭发射的最后一道关卡。
2022年,这支14人的专职测发队承接了20发任务,本发也是专职测发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接的第七发任务。
面对高密度发射态势,专职测发队从人员配置、岗位培训以及流程优化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兼岗并岗等方式解决试验人员不足的问题;在靶场用老带新,师带徒等方式加速新队员成长,确保测试质量;与设计单位共同开展工作,提高测试覆盖性和效率,将出厂前的总测工作时间缩短了一半。
专职测发队的李加仪是第一次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作为初来乍到的新人,我的内心有一丝忐忑。但再多的不确定性也无法阻挡我对航天的热情。”她说,“在试验队员和发射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发射计划正按部就班地执行着。针对电缆铺设、等效器考核、软件安装、联调检查等各项准备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明年,专职测发队的“年轻小将”要奔赴3个发射场,承接21次发射任务。对于年轻一代的航天人来说,还有更多的纪录需要被突破,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一代接着一代奋斗
“凡事准备工作要充分,先动脑再动手,后检查。”这是试验队老同志朱东平一直坚守的工作信条。他负责长二丁火箭的总装加注,这也是火箭发射前的一项关键且重要的工作。
12月13日是朱东平的60岁生日。1982年,朱东平进入八院149厂工作。40年过去了,朱东平作为总装技术骨干,已执行发射任务60余次,虽已年过六旬,但每年他仍有300天的时间在出差工作。
长二丁火箭试验队四分队的甄祖阳是一名总装工艺人员,之前都是在总装厂房遥望发射场。而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在现场亲眼看着自己负责的火箭从各个子级、舱段一步步组合成最终的发射状态。
“前辈们小心谨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对所从事的型号工作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甄祖阳说。
从年初起,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为保障型号任务顺利开展,队员们自愿值守在单位开展工作,在3个发射场间马不停蹄地辗转,为圆满完成任务而奋斗。
“在本发的专职测发队伍中,有多位队员出差时间长达11个月。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他们无怨无悔、埋头苦干,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严格把关每一次测试结果。”雷斯聪说,他们“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助力长二丁火箭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是一场接力赛,一代接一代,为了再创佳绩,他们时刻全力以赴。(文/王乐天 摄/吴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