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试验十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航天科技集团全年宇航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继2021年9月27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试验十号卫星之后,这是长三乙火箭与“乘客”的第二次牵手。虽然长三乙火箭技术早已成熟稳定,但研制队伍始终牢记“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可靠不代表合格,产品合格不代表系统协调”。他们仍然努力让长三乙火箭变得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
“金牌老将”的蓬勃生机
1975年,我国要发展通信卫星工程,长征三号火箭应运而生。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系列火箭实现了推进剂从常规到低温、发射轨道由低轨向高轨的跨越。
在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长三乙火箭已成为一型比较成熟的火箭。然而,长三乙火箭在奔向太空的道路上,也在不断进步、尽善尽美。
执行本次任务的长三乙火箭进行了4项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对发射任务的适应能力。同时,为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型号队伍从质量管控、技术状态控制、实物状态确认、地面设备全面检修等方面共计采取了19项加严措施,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质量管理精度,让火箭发射更可靠、更高效。
谈及长三乙火箭的技术改进,火箭副总师胡炜提到了“双提升”,即火箭运载能力与可靠性的提升。在高密度发射常态化的趋势下,提升性能、保证成功,需要在更多方面发力。
胡炜介绍,目前研制团队将通过方案改进、箭体减重和优化设计3个方面,实现提升50公斤运载能力的目标,并陆续将条件成熟的“双提升”成果逐步应用到火箭上。
长三乙火箭研制团队今年在完成4次发射任务的同时,还统筹兼顾产品设计与配套工作,例如更新改造地面测发控设备、进行助推器控制装备的专题研究、对发动机局部技术进行改进等。
“虽然这是一款‘老’火箭,但我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技术和设备,结合型号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来满足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张亦朴表示。
截至目前,长三甲系列火箭已成功执行132次发射任务。长三乙火箭这一构型完成了87次发射,正在向百次发射迈进。
一次次起飞,都是一次次从零开始。对于长三乙火箭来说,未来将以更精彩的表现展示“金牌老将”的蓬勃生机。
精细“服务”不打烊
12月5日,长三乙火箭试验队大部分人员乘包机进场。次日凌晨,按照发射场相关防控要求,全体队员进驻宾馆隔离。
虽然人在隔离,但攻坚任务不能“隔离”。长三乙火箭试验队严格落实各项政策要求,通过发射任务调度群、防疫工作群、生活保障工作群、视频音频会议、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在严格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情况通报、定期开展技术协调、布置后续任务工作。
“抓紧一切时间在房间看数据,大家都秉持着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执行好每项操作,并不断对‘作业指导书’进行完善,加强培训讨论,为发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张亦朴说,越是临近收官,越是要有那么一股子韧性与耐力。
12月12日,队员隔离期满后陆续归队,开始进行火箭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虽受疫情影响,个别岗位人员有所减少,但工作标准并没有丝毫放松。
“高质量是第一位的,不管多忙、任务节奏多紧凑,都要以质量要求为前提开展工作。”胡炜表示,试验队前后联动、统筹管理,并通过发射场流程优化和精细化工作加严火箭质量管控,确保任务实施和疫情防控“双圆满”。
负责火箭装配工作的李新宇说,“零缺陷”是火箭装配工作的基本要求。每次上岗,他都会和同事们提前确认每一个工序的操作步骤,每一步操作都会进行互检和专检。“一些工序的操作步骤,都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和心里。”李新宇说。
12月29日凌晨,火箭三级低温推进剂开始加注,位于长三乙火箭二三级尾舱上方的三级共底抽测空管路上因低温工况开始结冰,李新宇和同事们首先需要用高压气将其吹除,然后进行手动除冰工作。
一共需要清除2根管路,打3个保险,操作空间非常狭小,他们只能坐在发射塔架上作业,时常要保持一个姿势很长时间。为了不影响操作准确性,他们全程不能佩戴手套,工作结束后,手被冻得通红。
执行了近20次发射任务的李新宇,从最开始进入发射场时的懵懂无知到现在严格熟练执行工艺文件要求,可以说心情早已变得波澜不惊。但他有个习惯,每次发射前一天,他都会跑到塔架旁,与执行任务的火箭合影留念。
“在中国航天,有一句话叫成功是硬道理,我想记录火箭发射的每一次成功,希望用自己一次次的精细‘服务’,见证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李新宇说。(文/邓雨楠 摄/陶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