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总体设计部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把“血液”安全输送到发动机中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3-02-20

对于运载火箭来说,增压输送系统就像人体的血液输送系统,阀门、管路等相当于血管,贮箱中的推进剂相当于血液。“血液”通过“血管”,按照指定的压力和流量输送到火箭发动机中,实现发动机的稳定可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为总体设计部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室青年员工正在开展试验系统调试工作。 耿志敏 摄

成立于1960年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是一院从事增压输送系统产品试验和测试的专业部门,该班组依托“四化”统筹开展班组安全管理,为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及新型号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体系化思路推进实验室建设

“治大国如同烹小鲜,管理好班组也是同样道理。”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班组长张连万说,“我当年刚来组里报道,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墙上贴着的‘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这8个大字。”

体系化管理是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的固有基因,为了将“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这8个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该班组将安全管理严格纳入到管理体系中。

在该班组,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对这些节点和操作都有严格的、系统的量化管理指标。

张连万说:“目前我们已有60余份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内容覆盖组织机构建设、人员能力培养、设施环境保障等10项要素。按照工作实际,每年通过自查、整改、审核、管理评审等方式,持续迭代改进这些文件,通过体系化管理,实现实验室本质安全。”

标准化作业提升规范化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何谈规范。”这些年来,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副组长耿志敏对标准化管理感触颇深:“我们通过编制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实现了试验过程的标准化管控。”

2021年以来,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结合4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编制试验作业指导书110余份,有效提升试验系统安全性;编制9项试验设计及实施标准,作为指导和监督各岗位人员试验设计、实施的依据;结合8类事故模式,制定应急处置预案规范处置程序,提升员工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依托重大工程,该班组边试验边改进,持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了良性内生循环;通过不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该班组强化对外经验学习,打造业内管理样板间,每年吸引同行前来参观交流,形成了以该班组为核心的持续创新外生循环。

这样的内外循环共同作用,极大提升了创新管理效能,为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源保障。

数字化手段提高安全管控能力

“如何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科学技术指引了方向。”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副组长雒宝莹这样回答。大数据、三维成像、云监控这些前沿的数字化技术统统被他“搬”到了班组。

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对特种设备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随时随地能通过手机云端查看设备状态,让员工可以“睡得放心”;应用分布式测控技术,实现试验作业远程测控,保证试验现场人机分离,消除职业病风险,让员工“作业安心”;通过三维彩图技术对风险点位和等级进行标识,将试验现场工作环境和设备设施进行三维展示,直观显示危险区域和应急逃生路线,让员工“工作定心”。

这种创新性采用数字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了以人和物分层级管控为核心的管理梯度,实现了员工安全能力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本质提升,有效提高了班组的安全管理效能。

全员化参与营造“我能”安全氛围

“全员参与,才能全员安全。安全责任不是‘你的’或者‘他的’,而是‘我的’。”张连万说。

该班组将安全文化教育融入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小课堂活动,人人上讲台讲安全,提升全员安全责任和安全素养;制定安全管理奖励制度,鼓励员工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定期进行问题反思,形成隐患排查及安全检查问题本、错题本,提升细节管理有效性。“我们班组人人都是安全管理能手。”张连万笑着说。

“安全、规范、专业、创新”是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班组文化的核心内涵。体系化思路推进实验室建设、标准化作业提升规范化水平、数字化手段提高安全管控能力、全员化参与营造我能安全氛围,通过实施“四化”安全管理法,该班组有效保障了各项试验工作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确保国家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近年来,增压输送系统实验工程组在安全生产领域收获颇多荣誉。每次获奖,他们常常心有灵犀地看一眼墙上“安全生产重于泰山”8个字,随后继续埋头干活。要实现火箭发动机的稳定可靠,安全生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崔赢午 耿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