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七院7304厂发动机高原低温摸底试验小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3-05-18

“海拔4500米左右,空气稀薄、低压高寒,气候变幻莫测,给这次试验任务带来了极大考验。”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304厂发动机试验队总指挥张总说。

近期,该厂发动机试验团队赴外场开展了高原低温摸底试验。此次试验摸索出了该厂一款明星发动机的最优补氧点火时序,并验证了最大转速状态在低温环境下的持续稳定工作能力,为工厂新型产品的方案论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此前,该型发动机已多次在高原开展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此次试验是该型发动机得以被更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

得知要前往外场,试验队员们提前几天就开始做准备,但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大部分队员仍然出现高原反应,头昏脑涨、恶心想吐,晚上难以入睡,只能靠着氧气瓶把第一个夜晚熬了过去。

好不容易慢慢适应了高海拔环境,冰雹、暴雪等恶劣天气又随之而来。试验队驻地离试验场往返约120公里。一天早上,大家在阵地奋战了一个通宵后正准备返回驻地,天空突然下起暴雪,雨刮器开到最大也看不清路。眼见雪越积越厚,有的地方积雪已达30厘米深,尽管车辆轮胎已经捆绑了防滑链,但遇到暗冰时仍出现了严重打滑。等试验队员反应过来,车子已经瞬间滑到路边,“太惊险了!”试验队员小王回想起这一幕仍然有些后怕。

出乎预料的恶劣天气是试验过程中的一道坎,试验队员们想方设法迈坎。为了满足零下15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要求,试验往往在凌晨进行。一次,试验队员小吴忙完后才察觉手臂有刺痛感,回到驻地脱下衣服查看,手臂已经红肿脱皮。

“当时确实没觉得疼。”小吴回忆。复盘小吴的受伤过程,大家估摸着是在添加航空煤油时溅到了衣袖上。低温下煤油形成冰碴与皮肤产生了摩擦,而沉浸在工作中的小吴也完全没有察觉。

“在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的高海拔地区,人可以靠意志力挺着,钢铁设备却‘举步维艰’。”试验队员小桂介绍。凌晨2点,发动机安装到试车平台,正要开始点火,地面起动设备“卡壳”了。

原来,由于温度太低,还刮着大风,为设备加热的“小太阳”没了用武之地,地面起动设备的电瓶也无法正常充电供电,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用电热毯给电瓶升温,再披上棉被、军大衣保暖,盖塑料膜防风、防雨雪。

一切准备就绪,发动机点火成功,冷转、慢车、大状态运转,一气呵成。在高海拔、低气压、超低温的恶劣环境下,发动机试车转速状态超于预期,黑夜里,发动机的阵阵轰鸣声在高原上回响。(李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