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五院502所GNC系统技术迭代发展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3-06-09

6月4日清晨,经历了太空中电光石火洗礼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我国首批批产的神舟载人飞船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是我国首次以批产形式生产的载人飞船,4艘飞船状态一致、同步投产。其中GNC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也保持了相同的技术状态,和之前的11艘神舟飞船相比,该批次飞船GNC系统实现了全面升级,飞船变得更加“自主”,更加“智能”。

“指哪打哪” 飞船高精度返回

对“神舟”而言,返回再入GNC技术直接关系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起,飞船就采用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自主自适应预测再入返回制导为特征的GNC系统。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GNC系统已完成全面更新换代。

以代际划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采用的标准弹道自适应制导方法,可谓第一代返回技术;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的4艘神舟飞船,采用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精度更高、适应性更强、更智能,可谓第二代技术。

老一代航天人梦想已久的“星光—卫星星座—捷联惯性组合导航”技术,也在这批飞船上得到应用,支撑“神舟”连续实现高精度返回。

“采用二代返回技术后的最差返回精度比一代的最好都好!”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胡军介绍,采用一代技术,当出现大范围的轨道条件变化时,就需要地面进行人工干预;采用二代技术,GNC系统则可以自主适应,而且可以实现一系列“更强”“更优”。

“体现在返回精度上,采用二代技术的4艘神舟飞船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胡军说。

不过,这批神舟飞船并不是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技术的首秀,该技术此前已经在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嫦娥五号等型号中得到了验证。4艘神舟飞船连续实现“落点精准”,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稳定性、先进性和强适应性,推动了中国空间站任务顺利实施。

交会对接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与以往的神舟飞船相比,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这一批次的载人飞船对交会对接GNC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由慢速交会对接到快速交会对接、由面对单舱到面对多舱、由单对接口到多对接口等多个突破。

谈到团队多年攻关经历,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首席专家解永春说:“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首先是由慢到快。我国在首批批产飞船中引入了天舟货运飞船配备的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根据快速交会对接小于6.5小时的任务要求,研制团队结合近距离交会对接的时间设定,就远距离自主交会设计了多套全自主方案。

“飞船入轨后,GNC系统不用接收地面的任何注入和指令,便可以全自主控制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解永春表示,相对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创纪录的2小时超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五号依然采用了6.5小时方案,因为载人飞船的能力提升要批次更改、循序渐进,毕竟“人命关天”。

其次是由单到多。针对由单舱到多舱,以及后向对接口有货运飞船停泊时对后向合作目标的遮挡等约束,“升级版”神舟载人飞船在近距离交会方案上对原有设计状态和飞行模式进行改造,对交会对接走廊进行了新的调整,增加了新的飞行工况——直接交会方案。

相对停泊点交会方案,直接交会方案用时更短,消耗推进剂更少。针对单对接口到多对接口,“升级版”神舟载人飞船增加了径向交会对接功能。

为确保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研制团队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地面实验,并在神舟十三号正式实施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前,于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前开展了与空间站径向端口的交会试验,为后续径向交会验证了关键技术,为神舟十五号实现完整“T”字构型下的前向交会对接、神舟十六号实现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完整“T”字构型下的径向交会对接积累了数据和经验。

神舟十五号乘组顺利归来,标志着首批次批产的神舟飞船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把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推向成熟。解永春表示,作为常规交会对接方式,径向交会和前向交会在未来任务中仍会按需选用。(邓雨楠 薛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