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成为新常态,贮箱整体箱底的研制生产面临如何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适应新应用场景的瓶颈,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深挖制约效率和应用的痛点难点,打通了整体箱底技术链中的核心关键环节,开拓了新的整体箱底高效制造之路。
图为149厂贮箱整体箱底生产现场。范文超 摄
近几年,149厂构建了“小核心、大外围”技术创新格局,打造了有生命力、创新力、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支撑了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
打铁还需自身硬 牵引创新发展“牛鼻子”
近几年,149厂着力打造“小核心、大外围”的技术创新格局。“小核心”就是在众多的技术中甄别提炼决定成败、决定发展的核心技术。
149厂科技委副主任封小松博士说:“战略的制定一定要放宽眼界、对标一流,要对5年甚至10年后的形势有清醒准确的预判。一旦锚定目标,就要静心悟道、久久为功,才能掌握核心。”该厂围绕八院型号任务的发展需求,全面匹配总体单位提出的68项重点关键技术需求,重点围绕总装总测总调、贮箱、空间结构机构、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等十大核心产品,依托连接、装配、表面工程等十大核心专业,形成46项重要关键技术,明确148项技术攻关项目和49项重点任务,不断提升专业工艺水平,有力支撑了八院型号竞标。
抬头看路找准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埋头苦练内功,而内功能否练成,关键在于组织和资源。149厂加强创新机制建设,明确科技委是“制定战略和重点任务”的角色,科技发展部是“研究策划、牵头组织、任务设置、监督管理”的角色,工艺研究室是“孵化产品和技术”的角色,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政策、经费、人员、激励等全方位资源保障。通过不断地完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该厂激发出强劲的科技创新动力。
请进来 走出去 营造创新发展“栖息地”
在明确采用镜像铣的技术路径解决整体箱底成形后的减重加工难题时,如何研发一台满足产品研制需求的专用装备,成了摆在149厂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149厂依托科技部航天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发了整体箱底内外五轴联动镜像铣机床,满足了整体箱底研制的关键装备需求。
在打通整体箱底装备—工艺—应用技术链后,进一步提升效率和质量的需求又慢慢浮现出来。149厂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短板,明确自主研发核心工艺技术,向产业联盟单位抛出需求,通过联合联盟内技术优势单位,开发了面向箱底特征的自动编程系统,实现了工艺知识集成。
“请进来、走出去”一直是149厂打造产学研合作“大外围”的思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如何打造具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培育肥沃的创新土壤,为核心技术突破做好服务支撑。”该厂科技发展部副主任董丰波说。
149厂通过顶层策划,打造以需求为牵引,涵盖技术创新各环节优势力量的技术产业创新联盟。联合优势高校申报跨学科、跨领域重大课题,通过多种手段建立稳定而灵活的合作机制,与国内外优势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前沿基础研究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夯实了打造企业技术策源地的能力。
创新强劲引擎 打造高质量发展“加速器”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149厂依托“小核心、大外围”的创新格局,培养了一支以博士为技术带头人、以硕士为骨干的专业技术创新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该厂获评“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的鞠鹏飞博士说:“掌握核心技术,必须筑牢基础,只有通过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分析,才能为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支撑。”正是有了这种对科研的执着,近日他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为空间组件提供了常用的润滑膜。
在突破一项项核心技术的过程中,研发队伍得到充分锤炼。近几年,149厂培养了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10余人、上海市“启明星”近20人,形成了梯次成长的人才队伍。通过打造科技部航天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等20余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该厂营造了“大外围”协同创新的环境。
此外,149厂近几年还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促进了“小核心、大外围”技术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面对科研生产与技术创新并行驱动的新挑战,149厂聚焦核心技术专业建设,构建“小核心、大外围”技术创新格局,打通前沿探索孵化、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转化的完整技术创新链路,有力支撑型号产品研制生产任务,为建设航天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何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