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冲破薄雾,直入云霄。在2023年后续发射计划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长二丁火箭的主战场。
“本发任务是‘长二丁’在西昌的开局之战,也是关键之战。”进场之初,长二丁火箭总指挥谈学军为试验队员们加油鼓劲。
对长二丁火箭来说,这样的成功,在过去的31年里无一例外。
“再过都不叫过”
“发动机的管子错综复杂绕来绕去,如何把一枚上百吨的火箭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太空?”“到发射场之后每一天需要做什么?工作要如何具体开展?”带着一个个疑惑,试验队员喻德宇走进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在这里,喻德宇第一次见到了火箭的全貌。他看到了火箭矗立在塔架的挺拔身姿;看到了各个分系统的人汇集在一起,为火箭上天团结协作;看到了“万人一杆枪”的生动场面。
第一次进发射场的喻德宇被安排在实习岗位。他需要多听多学,协助正式岗位的人员进行检查卸车、数据核对校验。下一次进发射场,他就要承担起控制系统的正式岗位职责。
发射场的工作让喻德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以前耳熟能详的“严慎细实”是一种怎样的标准和要求。“每一个操作都经过多人、多角度、多方位确认,确保没有任何失误。”
在大家都觉得没问题的接插件上,火箭电气总体主任设计师李婷用手电筒发现了一粒灰尘。喻德宇看在眼里,更是用笔记录下这件事以时刻警醒自己。
“目之所及,务必亲眼确认;视不能及,务必多角度拍照确认,不放过任何一个针孔,就算是一粒尘埃也无处藏身。要确保没有任何多余物,在航天我看到什么是‘再过都不叫过’。”喻德宇说。
和喻德宇相比,跟着长二丁火箭5次进入发射场的代孜尧算是“经验丰富”。从实习岗到总体结构正式岗位,他和卫星、发射场以及火箭内部各个分系统的人都进行过沟通协调。“我入职前其实比较内向,工作逼着我成了一个‘话痨’。”代孜尧笑着说。
“她必须要把每一件事情确认到位,才会开始下一项工作。前辈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确实令人钦佩。”代孜尧同样对李婷近乎苛刻的标准印象深刻。
“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其实,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李婷也是个“新人”。这是李婷第一次正式到西昌执行发射任务。初次见面,你会觉得她说话平和缓慢,仿佛每一句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没有登上火箭,就必须要通过照片看到。”每一次任务,李婷要看近2000张照片,多的时候一天就要看近600张。即使数量数以百计,她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张不够完整、清楚的照片。
火工品插头对于防多余物十分关键,容不得一点马虎。此次任务中,一张火工品插头的照片拍得不够清晰。在她的坚持下,箭上指挥重新进舱拍了一张多方确认都没有问题的照片。
“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一件事情。”李婷相信,只有每个人都亲眼确认好自己负责的事情,才能真正保证质量可靠。“当时只想把这件事情确认好。哪怕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深思熟虑之后,我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火箭上天,没什么是可以重来的。我不会因为大家都认为我太严格而放松标准。坚持过完该过的几道关,至少我自己做到了放心。”
10多年间,李婷每年都有近1/3的时间在发射场度过,但她还是没有看“倦”火箭,甚至每次发射都会有期待。
2012年9月,在第一次去发射场的路上,李婷笑了一路,这样的开心持续到她看见火箭腾飞的那一刻,巨大的轰隆声让她十分激动。她至今都记得,当时身旁的主任设计师哭得稀里哗啦,当时她不明白这么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要哭。而现在,李婷也越发明白主任设计师的心情了。
控制指挥、指挥、电气总体……在不同岗位锻炼过后,李婷对航天事业的认识不断加深,有时心里也会五味杂陈,也为第一次进发射场的自己找到一个答案:“每一发任务投入都很多,看到火箭起飞总是会莫名触发一些情绪。”
“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
雨季的西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水汽。以前,李婷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防静电、防风沙,而这次,她必须时刻考虑如何防水。
针对西昌雨季特点,在测发过程中,试验队准备了很多防水措施。为了防止短路,试验队给伺服机构“穿”上塑料衣,用胶带封到接插件的最底部,让水汽无缝可入,还借助除湿器减轻舱内电缆潮湿的情况。
“如果有水进入却没有及时发现的话,箭体绝缘性能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在加注燃料前,我们会再进行一次防水检查。”除了每天反复进行绝缘测试,李婷和其他队员连续做了3天的防水检查。
其实,防水工作在到达西昌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进入发射场前,李婷和队员们已经为全箭插头做好了灌封,也给层叠放置的单机的每一层都进行了涂胶。
长二丁火箭团队“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的工作作风贯穿着李婷的学徒时光,也让她成长为一个用行动和态度感染年轻人的带头人。
“在火箭庞大的系统工程里,很多本职工作外的事情,年轻人也可以多主动了解。”李婷希望队里的年轻人踏实认真。她也常常反复提醒新队员诸如“电池应该什么时候连接、什么时候断开”“什么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同时操作”等琐碎的事项。
双星并联、双星串联、多星侧挂……“长二丁”在不断完善丰富自身发射构型的同时,也在为新一代火箭的研发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长二丁”已经成为一个窗口,帮助代孜尧以及和他一样的新时代航天青年理解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什么这么高。(顾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