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高分十二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1次发射。这支18天前刚刚成功实施了长四火箭第100次发射的团队,再次经历了一段新的奋斗旅程。
启程
“第101次,就相当于第一次,从头开始,要保持首飞心态。”长四丙火箭总指挥仓飚表示。
这样的首飞心态,体现在团队对技术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上。长四丙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马晨曦介绍,相比于发射高分十二号03星,此次长四丙火箭做了不少创新优化。
例如,团队将姿控发动机部分火工品改进为“钝感”火工品,不断提升可靠性、安全性。后续任务中,团队还将在姿控发动机偏航方向各增加一台分机,实现非线性段三通道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冗余,姿控全冗余设计状态得到全面应用,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推进剂贮箱和增压导管有成千上万个焊缝和连接密封面,有任何一点渗漏都将影响火箭飞行的安全可靠。团队还对检漏方式进行了优化,尤其是应用了氦质谱检漏,通过吸枪法检测贮箱焊缝、连接密封面漏率,有效判断贮箱气密性。
除实施发射任务以外,设计师还在快节奏地进行新技术研发、推动创新应用落地。
“航天型号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质量意识。近两年,火箭控制系统进行了较多优化改进,通用化系统状态稳定,健壮性、可靠性一直在提高,同时也在努力为后续提升做好铺垫。”控制系统负责人陈川告诉记者,如今控制系统设计师队伍正在推行“0.4+”的人员配置方案——占比0.6的设计师与型号工作绑定、另外0.4的设计师专心开展专业研究,型号控制系统设计师将0.4的精力用于专业研究,用新技术成果反哺型号发展。
同时,长四火箭团队秉持着更加严慎细实的态度,对于质量问题绝不“放行”。长四丙火箭副主任工艺师李一介绍,火箭实行出厂放行制度,相比以往的出厂前检查,该制度具有识别更全面、工作流程更细分、责任划分更清晰的特点,确保火箭没有任何问题才能送往发射场;进场后,团队利用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发射场产保工作全覆盖。
蜕变
“你看火箭从首飞到现在外观没什么变化,但内部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晨曦指着照片,向记者讲述了长四火箭近年来的改进与蜕变。
控制系统全面进行冗余改进,惯组、速率陀螺等产品和两三年前完全不同,动力系统产品焊缝减少、密封性和可靠性提升了,外安系统单机能接收北斗导航信号了……从首飞到现在,长四火箭之所以任务不断、生命力旺盛,正是因为它是一款适应时代趋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火箭。
如今长四火箭实施第101次发射、开启新的奋斗阶段,团队将持续提高任务适应性、创新优化,科学把握“六个常态”新特征,将对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追求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
“长四系列火箭一子级采取通用化、去型号化设计。火箭二子级结构产品也是批量化生产的。去验收时,二子级贮箱整齐摆放,像货架产品一样,可以做到需要用时随时来挑。”马晨曦说。
同时,长四丙火箭在酒泉、太原、西昌3个发射场都能实施发射,经历过太原零下30多摄氏度低温和酒泉39摄氏度高温的考验,能够很好地适应高密度发射态势。
“长四火箭控制系统架构和大多数新型号完全不同,是老一辈研究的一款精度和性价比都很高的系统,如今更要持续将成本理念融入设计思路。”陈川介绍,火箭控制系统团队在设计方面追求平台化、通用化,在系统测试方面向流程自动化、无人值守方面发展,不断提高数据自动判读的覆盖率,同时对控制系统单机进行改进。例如团队正在推进的“小惯组”方案,在精度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测试时间、减轻产品重量。
持续的优化改进让长四火箭愈发成熟可靠。在任务的磨练中,越来越多的年轻队员也蜕变成才。1992年出生的马晨曦是发射场总体设计师中最年长的,1997年出生的动力总体设计师已经作为“正式岗”执行任务。翻开总装队员名单,“年龄23岁”占据了长长一列。“有些00后已经执行过六七次发射场任务,不能算新人。”李一说。
等风
《晨曦下的凯旋门》《百发成功路》《美丽的飞天湖》……试验队宿舍楼下立着一块摄影作品展板,展示了进场工作期间队员们的摄影作品。本次任务期间,试验队组织了摄影比赛,让队员们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美好趣事。
在投票评选环节,一张名为《等风》的作品票数位居榜首。照片中,11位队员头戴安全帽,整齐地坐成两排,像是在静静等待着什么。
戈壁滩的天气变化莫测,而火箭转场是受天气影响较大的重要节点。按原计划,火箭转场要分2天完成。但在第一天中午试验队接到通知,后续有降雨、沙尘。因此,团队要提前一天完成转场和吊装。
“这相当于要把2天的工作压缩到1天。”回想起转运当天,李一的印象是快速、有序。团队心态稳、动作快。尽管当天工作原本就比较饱满,但大家认真细致,快速投入工作中。
那天傍晚,场地风速达到11米/秒,远高于起吊技术条件要求的风速。已经忙碌了一天的队员们没有任何急躁的情绪,抽空吃了晚饭就一直耐心等候大风停息。看着这个场景,马晨曦按下快门,拍摄了《等风》。一直到晚上8时30分风速满足条件,大家才踏实认真地开始完成工作。
每次执行任务都会有难忘的经历和有趣的故事,马晨曦想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到第150次、第200次发射时让新来的年轻队员看看,以便更好地融入团队、更深刻地理解团队的作风和精神,并将其传承延续下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然而摘得“百次发射”荣誉的长四火箭团队顾不得细细品尝收获的喜悦,便又一次放飞长四丙火箭。
在凉爽的秋夜,火箭划过繁星密布的夜空,勾勒出一道奇丽的弧线。放眼未来,长四火箭和这群年轻人还有更多故事有待续写。
(宋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