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再次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遥感三十三号04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自8月以来,长四丙火箭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执行了四次任务。如何打好这一发,成为型号队伍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
层层把关,从细节上要成绩
两次新技术“首飞”,带来可靠性和效率的变化。本次任务采用了全冗余设计状态的姿控发动机,通过冗余设计再次提高了可靠性,也是该状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飞行。此外,这次任务也是长四型号统型发动机机架的首飞,采用统型机架可极大提升发动机的生产效率。
季节交替之际,火箭也要预防“感冒”。“本发窗口期温度只有5摄氏度~6摄氏度,因此我们将推进剂温度也适当调高,并给卫星整流罩粘贴了保温层。”长四丙火箭副主任工艺师李一介绍,“我们还对全箭缝隙位置进行了硅胶涂覆,做好全箭的防雨措施。”
技术区用时越来越短,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技术区的工作已经由7天缩减到4天。”长四丙火箭副总设计师金益辉向记者介绍,其实工作量没有少,只是先后的问题。
在做好流程优化和计划安排的同时,型号试验队将更多的准备工作都放在了进场前,这不仅提高了试验队在发射场的工作效率,也让质量确认落得更实、更细。
“精心准备、精细操作、精确判读”是李一常常用于提醒自己和要求新人的“12字箴言”。“在发射场工作期间,我们会对《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操作文件不断补充完善。新人也能参照指导书快速上手,规范操作流程,规避风险点。”李一表示。
层层复核,从过程上要成绩
“想要从数据中找出蛛丝马迹,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比。”金益辉表示。具体来说,就是从产品测试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分析潜在问题,并逐一解决可能存在的隐患。为此,金益辉从“横向、纵向、关联”三个维度开展了多轮数据复核,对参数的稳定性、一致性进行评价。
“纵向比”,是比较一发火箭从单机测试到出厂测试再到发射场测试中,同样的参数在不同的阶段的稳定性、一致性;“横向比”,是在不同任务间进行比对,例如在搭载的卫星状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与前序任务的关键数据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关联比对”,是对产品数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关系进行关联性判读。
此外,长四丙火箭总体设计师纪彦宇还对发动机的投产情况、技术状态变化、质量控制情况、批次考核情况、试验验证情况及关键参数包络性等方面进行了专项复查。
以往复核数据、整理总结报告需要科研人员一头“扎进”几百页的纸质材料中。原始记录的文件格式可谓“各有千秋”,有的字体大,有的字体小,横竖排版也不同,科研人员每每整理纸质材料都深感繁琐。
如今,LDM(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系统)上线后,不仅可以分类管理储存各系统的工作数据,形成的工作报告也更规范,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数据。
层层确认,从质量上要成绩
精益的质量管理已经成为航天事业取得连续成功的制胜法宝,面对常态化高密度发射任务,长四丙火箭也在经年累月中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质量经”。
从源头控制风险,解决影响任务成败的关键问题。“在长四丙火箭三级发动机的生产过程中,型号会常年派人到厂家跟产,形成了固定的跟产制度。”金益辉向记者介绍,如火工品、动力产品等关键产品,都需要进行更及时、更细致的过程把控,这也是后续流程简化的前提。
建立产保巡查制度,透视安全隐患。由长四丙型号的产保工程师以及外部专家组成的一支产保巡查队伍,从产品生产、管理等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中找出安全隐患,形成监督检查计划,并督促配套单位及时整改。
“事后复查”向“过程确认”的转变,成为提高质量工作的最优解。“等到事后复查,往往为时已晚。”李一说,状态固定后再进行更改的代价太大,我们要的是一次做好、一次做对,所以必须在过程中把好质量关。
唯有抓好质量基础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实现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标准。“长四丙火箭虽然在外观上没有太多变化,但其实一直在对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影响任务成败的关键环节孜孜以求。”金益辉表示,“未来,改进型号会持续延续可靠性、性价比高的优点,并瞄着持续提高任务适应性和发射可靠性的方向不断发展。”(王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