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七”发射、“神十六”返回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现场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3-11-06

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到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稳稳降落,短短几天,“一去一回”之间,中国空间站又完成了一次航天员乘组轮换。

记者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探寻驻守在这里的航天人如何保障完成每一次天地对话、每一次精准对接,以及中国航天员首次拍下中国空间站和地球家园合影的背后故事。

6个半小时背后的博弈

“各号注意,我是零号,下面通报点火时间,点火时间为11时13分59秒。”10月26日,飞控中心大厅,飞控人员正在为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做最后的准备。

“船箭分离后的45分钟,是我们最紧张的时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一解释,在船箭分离后45分钟左右,飞船会进行第一次变轨,开启第一个半圈的飞行。他们需要根据飞船是否被“送”到了既定位置,以及飞船上设备的运行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既定的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能否顺利执行。

GNC分系统是由502所研制的神舟飞船核心分系统,也被称为“神舟舵手”。从飞船与火箭分离,到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再到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和返回地球的全过程,涉及自主导航定位、姿态与轨道控制、帆板控制等诸多关键环节,都离不开GNC分系统的精确掌控。

“在哪儿加速,在哪儿减速,我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这些。”张一说,因为在地面难以完全模拟出太空中的飞行环境,所以只能通过数字仿真或者做局部实验的方式尽可能获得研究的原始数据,不停缩小寻找“未知数”答案的范围。

“我们最怕的就是飞船在天上出现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状态。”张一坦言,人在地面,想要把天上的事情想全,太难了。要打磨出经得起推敲的方案,就要不停地开评审会、论证会,听听更多人的意见。“每次开会,我都需要不停地为自己的控制方案做解释,虽然有时会备受打击,但专家的很多问题,的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足。”

历经几番迭代,更加安全高效可靠的设计方案诞生了。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改进中逐步走向成熟。

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过程历时约6个半小时,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飞控中心的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多出的2圈专门用来绕飞拍照

无垠的太空中,一艘飞船平稳驶过地球上空。阳光透过舷窗,照射进飞船返回舱。舱内的3名航天员稳稳坐着,时而翻看文件,时而静静休息,等待飞船返回地球家园。

这是距离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约400公里的地面上,飞控中心指挥大厅大屏幕显示的飞船飞行模拟图和返回舱内摄像机传来的实时画面。

10月31日清晨6点,飞控中心的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查看飞行状况。现场不时响起座机电话铃声和“主链路检查”“返回制动十分钟准备”等指令声。为了这段回家的旅程,大家整夜守候着。

这段回家的旅程并不短暂。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方式从以往的“5圈快速返回”变成了“7圈返回”。因为,在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了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

五院专家介绍,拍照是新增的项目。在5圈快速返回模式基础上,多出的2圈专门用来进行绕飞拍照。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撤离到距空间站200米保持点开始进行绕飞拍摄,拍摄后发出撤离脉冲,逐渐远离空间站,随后进入常规的5圈快速返回模式。

新增项目就意味着有可能带来新风险,为确保航天员安全,科研人员付出了非常多努力。方案经过多方专家审查复核、数轮优化改进得以应用,最终在轨只用短短一圈时间就实现了目标。“亲自参与方案设计,方案成功了就是最好的报答。”五院专家说。

实时画面不断从飞控中心大屏幕中一幕幕传来。最终,记者看到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依次安全顺利出舱,面对镜头发表了精彩感言。飞控中心大厅,不少队员也表达着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之情——“我已经参与了10次载人飞船返回任务,11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今天看到航天员平安返回,精神状态那么好,心里还是非常激动。”“心情非常好。航天员平安出舱的那一刻,意味着任务圆满成功了。”

(王乐天 宋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