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上,一行行操作要求与三维图片将装配步骤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偌大的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02厂30车间部段装配厂房里,装配测试工陈根坐在终端前轻敲键盘,熟练操作着总装MES系统,查看下一个操作步骤。这是该厂数字化生产的新景象。
图为七院7102厂流程与信息化中心系统上线组正在进行细节研讨。白安东 摄
7102厂于2021年建成多项信息系统,构建了“工艺—生产—制造—质量”一体化数字链路,实现了“无纸化”应用目标。数字流程与实体制造的有机融合,赋予科研生产工作巨大的活力与潜能。
集成——积沙成塔 相辅相成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7102厂线上系统数量逐步增多,8个建于不同阶段、基于不同技术的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地运行着。数据交互的困难带来了一座座信息孤岛,如何统一、高效地整合系统、贯通业务、集成数据,成了7102厂流程与信息化部门朝思暮想的必答题。
八大系统开发的语言环境、数据结构不尽相同,实现数据集成异常复杂。梳理业务流程、数据流向成了系统集成的首要任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看到8个系统覆盖的大蓝图,还要具体到每个操作步骤的小细节。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每个系统的结合点,收集各部门的核心需求,找到相对平衡的契合点,综合考虑,完成‘大一统’。”流程与信息化中心计算机技术员张诗雨说。
数据清理、导入流程、联调测试……经过7个月的鏖战,7102厂成功实现了八大系统的集成上线工作,贯通了“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的一体化数字链路,构建了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
试炼——初试锋芒 百炼成钢
此前,一件产品仅在装测环节就需编制近60本A3纸张打印的作业书,且每一本都多达上百页。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条件逐步具备,全面加快推动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已如箭在弦。
面对形势要求,该厂30车间率先担当起实践装测业务数字化转型、推动无纸化总装变革的重要责任,书写了工厂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篇章的第一笔。
这一笔,写得实属不易。
无纸化总装的第一步就是在PDM(三维工艺设计平台)上完成结构化工艺的设计。这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按照数据驱动作业的思维,结合现场工艺布局、人员配备、物流路线和工人操作实际,全面重构工艺路线、串并行关系、配套节奏、操作习惯等,设计出可靠、可视、无二意的结构化工艺,并将最严谨的配套要求、操作指导和明确的质量采集要求通过系统呈现给调度员、工人、保管员、检验员,驱动现场作业,实现数据精准采集和实做数据生成。要完成上述流程,不仅工艺技术员要吃透产品特征、对现场装配情况了然于心,还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学懂弄通PDM、总装MES等系统的集成关系和交互逻辑。
在车间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一件产品的操作规程从原本的平均60本作业书到如今的线上的3个层级、10本结构化工艺,30车间工艺技术组17人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结构化工艺设计,正式从技术层面让操作工人抛掉了沉重的纸质作业书。
无纸化装测作业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全流程数据收集、透明业务过程,通过统一固化的流程、精准刚性的计划,进一步规范现场操作,有效降低了装配过程风险,管控过程质量。
应用——应运而生 学以致用
总体装配不似机械加工,绝大部分工序均为手工作业,自动化程度较低。面对“初来乍到”的总装MES系统,车间的工人师傅们捏了一把汗。
系统试运行时,30车间信息化员李珂严的座机就几乎一刻也没停过:“系统刚上线难免会与现场实际操作情况出现出入,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我的工作就是在磨合期发现、记录、解决问题。”
试用期间,系统经历了数次变革,总装MES各个阶段的“错题本”也渐渐变薄,第一阶段试运行累计问题200余项、第二次试运行累计问题70余项……在最新阶段试运行过程中,全面整理下来只有10余条问题。
信息化工作高质量快速推进的背后是工厂流程与信息化中心漫长的数据处理和联调,是30车间职工无数次的学习、摸索与练习。一次次全面推翻与自我革命中,7102厂的无纸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相信八大系统的2.0、3.0版本会更加完美。不断优化的不仅是软件,同时还有设计人员的思想与意识、使用者的能力与水平。”30车间副主任刘波说。
30车间将熟练使用线上系统的工人输送到车间各个班组,进行传帮带。目前,30车间无纸化装测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今年年初,针对复杂饱满的生产任务,车间提前策划产品装测生产模式转变工作,全程使用线上系统进行装配生产,有效管控和规范过程行为,过程质量数据实现了一键生成,质量回溯和复查效率显著提升。
“现在我们车间是一张纸都见不着喽!”30车间装配测试工申原浩笑着说。
对于数字化转型发展,7102厂流程与信息化中心主任景大为说:“30车间的生动实践也是工厂全面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后续,工厂将在智造强院、战术强院、管理强院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数字化能力构建,支撑工厂建成世界一流航天装备智造企业。”
(宫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