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四季度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各单位锚定五院工作会整体战略部署和年度工作目标,以拼搏奋进的姿态加速奔跑,以实干实绩体现责任担当。在发射场、研制厂房、竞标现场……五院干部职工埋头苦干、踏实工作,在年底收官的关键时期跑出了“加速度”。
三周三星,连战连胜
“第二颗星快到了,让大家过来准备吧。”前一颗星撤收刚刚结束15分钟,热试验技术指挥老徐就又接到电话,招呼大家再次投入热试验准备工作中。
此次任务中,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热试验团队需要在3个星期内完成3次整星热试验,进度安排异常紧凑。几天前,第一颗星运至热试验区,等待多时的试验团队立即投入战斗。卫星与支架对接、试验工装安装、整体吊装、波导连接、电缆连接、热响应测试……经过37个小时的奋战,热试验团队顺利完成电测前所有工作,将“接力棒”交出。送试方由衷赞叹:“这才几天,第二次试验准备就能快这么多,你们真是专业!”
热试验团队对能力提升的追求不止于此。第二颗星试验准备工作结束后,老徐看到测控系统负责人小朱仍目不转睛盯着电脑。他脸上稍显倦色,眼睛却发亮:“第一颗星数据很好,上次说的问题也解决了。马上开机了,我再检查一遍程序参数。”
小朱参与编写的这套新算法跑通后,可以大幅简化热试验前后总装工作,每颗星能再省出1~2天的总装时间,在卫星规模化生产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以往在热试验前的总装阶段,需要在星上粘贴大量热电偶用于温度控制与监视,热试验结束后再将其去除。对于结构相近的批产星,能否通过研究一套通用算法,把卫星自带的热敏电阻遥测数据利用起来、省去多颗星粘贴热电偶这一步?小朱和伙伴一起反复琢磨。经过10个月的设计和验证,他们成功打通数据链路“任督二脉”,建立了星内遥测热敏电阻温度与红外笼之间的闭环控制算法,实现了控制精度和研制效率的大幅提升,并在此次任务中得到成功应用。
又经过10多个昼夜,第二、第三颗星任务相继高质高效完成。最后一颗星顺利撤收时是凌晨5点多,队员们去周边的早餐店,配着油条,分享了一锅热腾腾的鸡蛋汤。以碗代杯,他们“干碗”庆祝:“乘风破浪!”“越来越好!”
坚持用首飞标准严格要求
“听我口令,3、2、1,展开!”基地测试厂房传来沉着有力的调度电话指令。这是在卫星天线展开试验现场,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测试团队的测试指挥正组织各方同事稳步开展试验。
此次任务测试时间十分紧张。从卫星出厂阶段开始,团队除了24小时马不停蹄完成卫星并行测试验证,还要同步完成数据比对判读、文件编写和设备打包工作。团队成员往往是第一天上午还在进行加电测试,下午就把测试设备放进了集装箱,第二天完成测试总结,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作?测试团队针对天线展开、太阳翼展开、指令比对、数据两比、设备复查等各方面关键工作谨慎思考,积极开展沟通协调,最终圆满完成了出厂测试任务。
进入发射场后,测试团队同样面临诸多挑战,从两天完成全部设备展开和加电联调到开展测试,再到多方配合开展专项试验……大家提前认真思考、积极沟通每一天的工作流程,在班前会细致讨论,在班后会及时总结,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在发射场卫星首次加电的前一天,副总师召集所有电测人员、各分系统判读人员召开工作布置会。他强调首次加电一定要慎之又慎,各岗位人员要熟知测试细则,对每一个加电步骤都要了然于胸,务必注意安全。虽然绝大部分队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但每个人都用首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数据判读。
时间紧、任务重,在团队成员们的团结协作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为后续任务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分第一名,我们竞标胜利了!”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但项目竞标现场却气氛热烈。由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牵头的项目团队,终于在用户组织的整星竞标中一举夺魁,拿下了这个技术难度极大的项目。
为了这场胜利,项目团队潜心攻关新领域,历经了多年艰苦论证历程。尤其是自2021年正式启动立项论证工作以来,论证团队时刻心系竞标方案,随时随地都在思考,一有时间就集中讨论,力求在兼顾用户需求和工程实现上提出最优方案。
方案进入收拢阶段,深夜里的航天城,集同室内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每个人各司其职,对各部分材料进行最终的完善校对。整个论证队伍像是一辆奔驰在隧道中的汽车,大家始终相信光明就在前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最终,他们得偿所愿。
窗外,月正圆,该项目竞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他们的故事,只是五院广大干部职工全力奋战的一个缩影。在年底收官的时刻,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拼搏奉献,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团结奋斗。
(王泽洋 孔晓燕 史嘉伟 王琬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