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再度搭档“为北斗任务而生”的远征一号上面级,托举第57、5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时隔四年 再度联手
长三甲系列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是合作了8年多的老“搭档”,曾携手执行15次发射任务,成功将28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组网贡献力量。本次任务是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时隔4年后再次联手执行北斗双星直接入轨发射任务。
尽管与长三乙火箭搭配发射北斗导航卫星已是“轻车熟路”,但远征一号试验队仍然以最高标准来执行任务。远征系列上面级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新宇介绍,为了更好地执行本次任务,型号队伍对远征一号上面级关键软件进行了优化升级,提高了可靠性。试验队进场后,与工程各系统设计团队充分交流,确保状态清楚、接口协调。
“上面级在飞行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地面上行指令进行飞行轨道的重新规划。飞控团队细致深入地开展了计算软件比对、口令协调及飞控演练,确保执行任务时稳妥可靠。”张新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射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年度收官之战。2023年,长三甲系列火箭一共执行了6次发射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长三乙火箭试验队控制系统负责人赵乐告诉记者,长三甲系列火箭历史久、经验足,但发射队每次执行任务都会全方位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确保取得圆满成功。
相较过去每年十几次的高密度发射任务而言,长三甲系列火箭今年发射次数较少。但长三甲系列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耘隆却说,研制团队一点都没闲着,除了高标准保障每次发射任务,还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运载能力和可靠性“双提升”版火箭首飞成功,为将来的高密度发射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把‘双提升’的改进项目均匀地分散到不同的发射任务中进行验证,这是型号‘双提升’改进成功的法宝。”张耘隆说,尽管此次执行任务的火箭还是“双提升”之前的状态,但试验团队对整流罩导爆索的端头固定方式进行改造,简化了发射场安装过程,将应用于未来的高密度发射任务中。张耘隆认为,今年是长三甲系列团队承前启后的一年,团队深潜蓄力是为了来年更好地扶摇腾飞。
2024年,长三乙火箭和远征一号上面级都制定了各自的发展目标。长三乙火箭预计将回归高密度发射状态,同时针对不同构型进行“双提升”改造,使“金牌火箭”焕发新的活力,为巡天征途走好第一步;远征一号上面级源自北斗、服务北斗,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提升远征“四兄弟”的性能及可靠性,持续增强与各型火箭的适配能力,期待以更优的性能参与到北斗工程建设等发射任务中。
即将三十而立 新一代更值得期待
据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此次发射的两颗用来备份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原组网卫星的基础上作了小型化处理。设计团队优化了蓄电池的组合,使其更轻便、更稳定,还成功地将用来精密授时的氢原子钟进行了减重。王平表示,小型化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方向,即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下,增加每颗卫星的功能,从而提高发射效率。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工程最后一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工程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今年,北斗三号工程已成功发射了3颗备份卫星。卫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发射备份卫星?王平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卫星在运行时都有工作寿命,长期工作会存在失效风险,备份卫星一方面可以提高星座可靠性,降低运行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质量。
本次任务是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新阶段以来首次在轨备份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卫星入轨后将在提升北斗三号空间星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北斗三号系统运行风险,对确保系统各类服务连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看来,北斗系统在组网后发射备份卫星也是对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承诺。谢军表示,自1994年工程立项以来,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始终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致力于提升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回望过去近30年的历史,即将步入而立之的北斗工程摆脱了牵制,从无到有,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发道路,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谢军向记者透露,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任务是不断提高导航信号的精度及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从而实现更精、更强、更广、更智的目标,“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王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