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摇曳,长七出征。
1月17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火光划破夜幕,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再度出征。作为专门为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从2016年6月25日首飞起,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长七火箭就备受关注。这一次,长七火箭第七次顺利将天舟货运飞船送入太空。
确保空间站任务万无一失
作为天舟货运飞船的专属“座驾”,长七火箭在研制过程中,是按载人火箭的可靠性标准设计的。
2017年4月20日,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合形式的可行性被验证。之后,长七火箭等待与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首飞货运飞船——天舟二号搭档。这一等,便是4年。
据长七火箭发射队队员周宁回忆,尽管相隔4年才执行发射任务,但他们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审视全箭,优化改进,最终确保圆满成功。
“我们每发箭的最大特色就在于‘稳’。”周宁介绍,空间站工程要确保万无一失,所以长七火箭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发火箭比上一发更可靠、入轨精度更高。
作为3型专为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火箭之一,长七火箭对火箭发动机工作性能偏差要求很高,它的每一台发动机都是“优选优配”。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在研制阶段,长七火箭进行了大量地面试验工作,根据部件可靠性计算出全箭飞行可靠性,火箭飞行可靠性设计值为0.98,经过不断优化,可靠性仍在不断提升。
打一发就要进步一发
秉持“打一发就要进步一发”的理念,长七火箭持续进行技术状态优化,火箭结构更加可靠,工作流程也不断优化。
长七火箭在研制阶段曾突破了近百项创新技术。长七火箭发射队队员邵业涛介绍,本次任务中,为适应总体要求,长七火箭研制团队不断提升产品可靠性,在提高火箭性能、运载能力和使用操作便捷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进工作。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塔架离海边仅有一公里左右,为了提升应对潮湿气候的能力,在船箭组合体转运到发射塔架后,长七火箭研制团队首次尝试为整流罩穿上轻便型罩衣,尽量让箭体与“高温、高湿、高盐雾”的外界环境隔绝。
周宁介绍,长七火箭的“导航功能”也在变得更加智能,通过迭代制导控制,二子级火箭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正航向,将货运飞船送到设定位置。
在一发发任务中,长七火箭持续进步。“从火箭自身、任务流程到测发队伍人员数量,各项优化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周宁说。
严把优质火箭质量关
如何确保在设计、生产、试验以及发射场测试发射过程中,不因人而异,保证火箭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长七火箭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质量控制”始终是贯穿长七火箭从生产装配到测试发射全生命周期的主旋律。长七火箭通过单机生产的质量控制、总装状态的一致性、测试覆盖的全面性来确保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
邵业涛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产品可靠性,本发长七火箭出厂前还开展了“专项质量复查工作”,首次组织了相关系统单位的骨干人员共同对影响任务成败的关键产品开展了多项质量复查工作,最终将复查意见和解决措施落实到火箭产品上。
“现在长七火箭的操作规程都结构化为电子形式的岗位作业指导书,通过逐步确认、分级确认的方式确保操作、测试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周宁介绍道。
借助这样更加数字化、精细化的质量控制工作,团队在发射场的工作流程更加紧凑,进场人员也更加精简,长七火箭在发射场的工作时间已经从最初的40多天压缩到只需要20多天。
邵业涛透露,长七火箭团队正继续进行整流罩的研制工作,将提高载荷适应范围,充分发挥火箭能力,创造出更多价值。研制人员也将不断提高火箭故障适应性,让长七火箭成为具备故障诊断能力的“智慧火箭”。
驰骋苍穹,步履不停,长七火箭将不负重托,勇往直前。
(顾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