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结合新安全理念,建立全要素责任矩阵,实现了清晰的责任分解。该所构建了安全责任网络,探索出面向全员、全要素、全流程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有效推动“三管三必须”原则的落地。
图为八院控制所安全生产工作小组定期开展设备检查。陈葆娟 摄
从网格到网络,
既纲举目张又相互约束
作为八院最大的研产试一体单位,控制所现有1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3个一级危险点、2个二级危险点,涉及爆炸、火灾、灼伤、机械伤害等风险,安全风险种类繁多。
以前,控制所安全管理主要依赖于归口部门,存在安全与业务工作分离的现象,没有达到“四不伤害”的原则要求。后来,该所在“三管三必须”原则基础上主动探索,变被动为主动,从管理层级、要素分解、业务流程3个维度建立起安全责任网络,从根本上消除监管盲区,让每一级都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在管理维度上,控制所设置“所级—部门—班组”3个层级,确保纵向到底;通过应用“5M1E法”(人机料法环测),在要素维度上将各层级分为“人—机—料—法—环—测”六大条目,确保横向到边;同时,以PDCA为循环,每项要素按照“计划—实施—监督—处置”进行管理,确保全流程有效落实。
通过以上3个维度的建设,控制所将网格化的业务管理有机串联成立体网络,既纲举目张又相互约束传导,建立其责任矩阵,实现清晰的责任分解。
扎实举措促落地,
既“讲安全”又“懂安全”
“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视作‘木桶’的底板,将要求、标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去。”控制所党委始终紧抓安全红线。
为落实各级人员责任,该所以责任矩阵为基础,编制所领导、部门领导、班组长、安全员等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履职清单,将责任和日常工作要求具体化、标准化、表单化,并将安全技术要求纳入所有技术干部岗位职责,将安全责任嵌入业务中,实现“人人讲安全”。
为了提高本质安全度,该所广泛发动主体责任部门的积极性,引导安全技术在设计工艺上的应用,设计师、工艺师队伍开展安全生产课题研究5项,实现项目总装作业人数由9人下降为5人,伺服机构装配实现机械臂代替人工搬运等项目,发表安全生产论文9篇,设计师、工艺师队伍安全意识和能力持续提升,易燃易爆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同比下降60%。
2022年,为提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全所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控制所组织成立了八院首支应急救援队伍。经过专业培训,这支队伍现取得了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水域救援等多项应急能力及专业资质。
“成立应急救援队伍既是建立应急预案及救援的一部分,也能在全所起到示范作用,达到‘人人会应急’的目标。”该所所长李同顺说。
同时,该所结合年度企业文化工程实施,“人人健康、处处安全,以健康安全促和谐、保发展”的职能文化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以“所领导带头讲、部门深入一线讲、一线员工互相讲”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常”监督+正向考核,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三常”监督即“日常检查”、“经常巡查”和“非常严查”。“日常检查”指车间、班组时刻牢记“隐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随时排查身边隐患;“经常巡查”指安全管理部门、各部门加强对现场的监督检查,通过抽查、履职记录检查和视频回溯等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和覆盖面;“非常严查”指安全管理部门对“双重预防机制”中重点区域,按监督管理体系要求进行检查。
同时,该所借助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提升监督效率。近两年,该所先后自主研发了危险作业、访客登记、危化品管理、安全检查等5项移动办公程序。安全管理部门根据程序生成的报表进行线上曝光,线下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督,预测安全生产风险。
在考核阶段,为形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合力,控制所建立了“正向式”考核机制,将安全责任网络考核设置成“专项考核”,加大对责任网络各类角色人员的奖励力度,并以过程有效履职为导向分配,推进各级主动履职、积极履职。
2023年,控制所部门级、班组级排查出的隐患数据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所级隐患排查数据则较往年大幅下降,充分说明部门、班组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更高,基本达成了安全就是发展的共识,由“要我安全”向着“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有效转变。
(胡闯 陈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