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七院7102厂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4-06-20

“我们希望能实现真正的技术闭环,支撑工厂数字化转型。”航天科技集团陈勇话语铿锵。从技术研发到建立数字化生产线,再到实现成果转化,作为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部门,七院7102厂研发中心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队伍正踏着智能制造的浪潮,以前沿的目光和领先的技术频频“出圈”,助力工厂走出“智造”强企之路。

创新 向高处攀

去年,7102厂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能车削单元刷新了该工序的生产纪录,产能及效率均提升1倍。这是该厂继建成首条数字化生产线后,再次打破传统制造模式实现的技术突破。

“希望自己写的每一行代码,都能在生产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航天科技集团陈加才说。过去,在车削加工程序中,1名操作者仅能操控1台车床,20公斤的物料要搬上搬下数十次。1天下来,工作服湿透是家常便饭。而现在,1名操作者可同时操作4台车床,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从来没想过车削还能变得这么轻松、这么高效。”航天科技集团李松林笑道。

近年来,7102厂持续深入开展数字化变革,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加入,让这个传统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8年,该厂领导班子预判航天装备及其制造技术必将面临升级换代,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年11月,7102厂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这场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率的科技竞技意义重大。曾经,每当工厂遇上任务井喷期时,只能采用人海战术,举全厂之力保证“后墙不倒”。如今,多条智能生产线的进驻让工厂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有了新的选择。

“智造” 向深处进

研发只是第一步,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融入生产线更为重要。7102厂研发中心创立后,立即梳理工厂所面临的瓶颈短线问题,并开展了细致的规划设计、论证迭代,确立了“航天智造”特色技术体系。从论证到设计,再到建成运行,研发中心走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随着时间推移,研发中心在数字化生产线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工厂智慧园区、数字化车间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走进7102厂30车间,偌大的厂房整洁明亮,自动对接平台、智能工位、智能仓储物流各司其职。目前,该车间已经实现了全线无纸化生产。

对于7102厂来说,仅提升效率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变革。研发中心每个项目开发的背后,都闪耀着“以人为本、人机协同”的初衷。该中心出品的每一条数字化生产线、每一台机电一体化装备都必须“软硬兼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充分证明新设备的实力过硬、“拳拳到肉”;有针对性的本土化设计、实实在在降低的劳动强度则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让一线工人切实感受到数字化设备的魅力至关重要。“建设一个项目,在达到生产目标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让操作者用得舒心、用得顺手。”航天科技集团贺飞飞谈到自己负责的项目时感受颇深。

目前,7102厂在数字化生产线建设中已经真正实现了“自给自足”。

“我们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生产线从规划设计到开发集成的能力闭环,只要咱们厂需要,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主建设相应的数字化生产线。”陈勇信心满满地说。

布局 向广处行

实现“自给自足”还远不是这个年轻团队的目标,积极拓展任务场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打出“长征”品牌效应才是最终目标。要实现“行稳致远”,队伍须得“内外兼修”。

对内,研发中心以项目制组队伍、定方案、做课题;成立8个研究室,有针对性地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金字塔”式人才队伍,以博士引领、硕士为主、一线工艺支持为辅构建创新队伍体系,实现技术团队整合。

对外,研发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平台,聚焦产学研,结合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规划工厂数字化蓝图,力争在国家新质生产力建设的浪潮中打出“长征”品牌。

随着短线问题的逐个击破,研发中心逐渐将目光投放至需求更为广阔的产业链市场。该中心聚焦市场转化,多条智能生产线已经在外落地生根,“长征造”逐渐闯出了一片天地。

在高标准严要求下,7102厂“最强大脑”——研发中心已经具备数字化生产线规划设计、智能生产线单元集成、机电一体化装备开发等能力。目前,研发中心已成功实现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为4家工厂带去了技术服务,并使其在生产效率上取得了质的突破。

从自给自足到“多点开花”,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团队始终如一的目标信念,“我们要成为国内一流航天装备规模化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基地”。陈勇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在路上。”

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