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八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工作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4-06-28

凌晨4点半,第一批试验队员上车出发,这天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的日子,大家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商业卫星发射更加密集,发射需求更加旺盛,也推动了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为了让更多的卫星“乘客”便宜高效地进入太空,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势在必行。

去年8月,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项目正式立项,今年6月开展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这样的研制速度令人惊叹。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摆在研制团队面前的是一个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团队要走很多没走过的路,做从前没有做过的事。”航天科技集团林剑锋说。

“我们每迈一步都很艰难,总体方案全新,难度非常大,随着研制的推进,随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高密度、多方位交织,比如一体化机架加工、着陆缓冲支腿的参数控制这样难啃的‘硬骨头’,一年不到,啃下了几十个。”航天科技集团李建强回忆。

“高精度返回着陆”是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首要技术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返回高精度导航制导控制技术。控制系统团队在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前期悬停试验基础上,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满足高精度着陆控制需求。

为了“驯服”可重复使用发动机,动力系统团队采取3台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工作模式,增加了火箭点火流程的“模拟考”——静态点火试验,充分考核增压输送系统与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匹配性,破解大推力强变推可复用发动机的技术难题。

垂直起降着陆缓冲技术是本次任务的又一关键技术。航天科技集团王栋梁介绍:“为了让4条着陆腿稳稳支撑火箭降落到地面,我们借鉴了飞机起落架系统的成熟技术,同时根据力学环境、热流条件等飞行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创新设计。”

火箭配备了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箭上各类型传感器数据,掌握箭上各分系统工作情况,并可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就像是火箭的“健康管家”,时刻记录和监测着火箭的飞行状态。

场坪发射台上,火箭经受了近20天的风吹日晒。几场风沙洗礼后,原本雪白的外壳微微有些泛黄。

6月23日下午1时许,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迎来这场准备了数月的“大考”——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3.8米直径箭体,70吨级全尺寸液氧甲烷发动机,全尺寸着陆缓冲系统……这次试验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挤在简易板房搭起的发射指挥室中,大家紧紧盯着面前的屏幕,在蓝天的映衬下,火箭缓缓降落。50米,10米,5米……最终,稳稳落在回收场坪上,现场掌声雷动。航天科技集团蒋赞感慨:“平稳着陆!奋斗一年的成果啊!”

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攻关难度系数大,后续,团队还将面临一些技术深水区、空白区。即使是当今世界上最成熟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也是在经历了多枚技术试验箭和20余次回收试验后,才逐渐走向成熟。

“比如大气,以前研制火箭是要克服它,冲破阻力,但重复使用火箭不仅于此,还要利用它、控制它,让它成为火箭返回时飞行控制的能量来源。”航天科技集团刘昶说。

任务结束后,团队将带着这枚“天地往返”火箭回到上海,开展后续研制工作,朝着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攀登,力争如期实现4米级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

胡蓝月 刘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