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在我国北方的试验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九部无人机飞行试验团队就已经忙碌起来。
昏暗的灯光下,人影绰绰,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在这片广袤的空地上,他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当天的飞行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小李是试验团队中一名经验丰富的队员,他正围绕着无人机,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小李坦言,“每一次飞行试验压力都很大,因为飞行无小事,每一个零件、每一根线路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不远处的地面操控车内,飞行操控员、载荷操控员、情报操控员、链路操控员和指挥员正各就各位、严阵以待。他们紧盯着面前的显示屏,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无人机的各项参数。操控员的手指轻轻搭在操作杆上,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前起落架确认无误,发动机状态良好,飞行控制系统已校准。”试验队员小刘大声汇报着检查结果。随后飞行操控员小贾发出“可以起飞”的指令,螺旋桨缓缓转动,带动着无人机在跑道上滑行,逐渐集聚起升空的力量。
给无人机当“陪练”
无人机飞行试验并非易事,他们需要“看脸色”行事——天气不佳或空域未获批便无法升空。然而任务紧迫,时间不等人,试验队员们只能利用早晚或插空的时间窗口进行飞行。这一飞,往往就是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
“早晚还算凉快,但等太阳出来后就没有那么舒服了,中午地面操控车内的温度能达到40~50摄氏度。”小李说,“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考验,必须全力以赴。”
无人机试验往往需要在偏远的外场进行,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有荒凉与寂寞。
对两年前入职的小常来说,他的生活仿佛与试验场紧紧相连。一年365天,他有350多天都在出差。每当同事们调侃起他的“空中飞人”生活,他总是笑着回应:“我这可是在给无人机当‘陪练’。”
与科研、参试人员一样,运行保障工作者也经常是没有节假日,工作不分昼夜。工作人员根据任务要求,主动改善接待条件,加强车辆的更新维护与保养,只要有需要,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航天科技集团老武是这支保障队伍的“领头羊”,一手操办着计划排班、人员协调、车辆调度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在外场,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总管”。老武已从事无人机事业11年,他望着眼前这片广袤无垠的空地,心中五味杂陈。
“这里的风沙、烈日、严寒,我都经历过。”他说,这些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珍惜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但面对繁重的工作与重大的责任,他也不得不将家庭的温馨暂时搁置一旁,心中不免有些愧疚与遗憾,“出差时间长,一年又一年过去,孩子已经10岁了,我还没有带她出去玩过。”
从“枪林弹雨”中走来
航天科技集团老付作为项目负责人,已经在这条路上默默耕耘了整整10年,几乎每一个试验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重重挑战,还要克服生活环境的恶劣——住进简陋的老平房,忍受停水停电的不便,甚至有时还要与四处乱窜的老鼠共享空间。但每当回忆起产品首飞的那个春天,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
初春三月,北部大地,一片萧瑟。那时节,疾风催枯草,翊翊卷沙尘,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槿。常年驻外的他们,对风沙天气早已习以为常,但那一次试验却让他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风刮得猛烈,雨下得急促,沙尘与暴雨交织在一起,天空仿佛被撕裂了一般。最让人难忘的是那次风速达到每秒40米的极端天气,飞机在空中“挣扎”,迟迟无法降落。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试验队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应对。为了让无人机平稳落地,队员们选择目视操控降落,这意味着他们要完全暴露在飞沙走石和大雨中。
“风沙吹得眼睛痛,但我们要死死盯住屏幕,害怕错过无人机每一个飞行状态。”老付回忆,在全员的共同努力下,无人机经受住了极端恶劣环境的考验,成功着陆,试验圆满完成。
当试验结束后,那些在风沙中连续奋战的队员们几乎都成了“泥人”,浑身上下都覆盖着厚厚的泥土。尽管疲惫不堪,但有些调皮的队员还是偷偷拿出手机,记录下了队友们那“狼狈”的样子。
有不少队员开玩笑道:“我们的产品可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出生就带着传奇色彩。”那一刻,老付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挑战与坚持。他说,无人机事业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团队将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用实干赓续航天精神、砥砺强国担当。
新兵初长成
夏日炎炎,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也考验着试验队员们的意志。遮阳帽、防晒衣成了他们抵御烈日的“盔甲”,但即便如此,汗水依旧浸湿了衣衫,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圈圈的汗渍仿佛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特殊“勋章”,他们的皮肤也在日光的照耀下渐渐变得黝黑。
“与星辰为伴,与日月同辉,这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真实写照。”老付介绍,从2005年九院九部无人机事业起步开始,就有不少队员参与其中,如今已经经历了上千次飞行试验。
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与深化,部分资深队员需转战至新领域。十几个人组成的团队,尽管人员流动不算小,但每当有新人加入时,老付都会让他们在外场接受锻炼,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他们学习各个岗位的知识。
如今在试验场上,无论是设备运转、电缆铺设、发动机试车还是飞控操作,每一个重大工作现场都能见到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轻脸庞。
在现场,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总是穿梭在各个作业面之间,他就是00后业务“多面手”小贾。无论是技术交底、各类试验,还是分部分项验收,只要喊到他的名字,他总能迅速响应。尽管工作繁忙,但他的脸上却少有慌张的神色,交给他的事情,也总能有条不紊地完成。
去年刚入职的他,至今已经在外场出差了100余天。“每次到外场做试验,我都能学到很多知识。”小贾说,这是一种对新人的变相培训。他从一个对工作一知半解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飞行操控员,成长的速度也令人“惊叹”。他笑称:“忙完这次任务后,回北京就可以开始带徒弟了。”
“尽管会有忙碌和辛苦,但每一次的成功起飞都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小贾说,所有试验队员就像飞天背后那双“隐形的翅膀”,虽默默无闻,但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点点繁星。他们心中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让自主研制的无人机飞遍祖国各地,护佑祖国疆土,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