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承办发展中国家航天质量管理与系统工程研修班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4-08-16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登上国际舞台,中国航天便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商业卫星及发射支撑的整体服务,长期形成的合作成果丰硕,创造了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迈入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变得更加坚定自信,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敞开怀抱。

如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承办的中国对外援助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简称援外培训)项目,将有机会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航天工作者实现航天梦想。

“超乎寻常”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8月初,一院长征培训中心迎来了首批援外培训项目学员,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卢旺达、缅甸等国家的36名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及管理人员满怀对中国航天的好奇与热情,共同参加了这一颇具历史意义的培训项目。

来自埃及航天署的卫星载荷测试工程师希玛·苏坦兴奋地介绍:“现在,中埃正在开展嫦娥七号发射任务相关的合作项目,作为项目组的一员,能够在任务开展阶段来到这里,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来自埃塞俄比亚创新技术部的系统分析师西屋姆·伊赫迪戈满怀感激地说:“中国航天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伙伴提供给我们超乎寻常的支持和帮助,并时刻准备着向我们提供发展所需的一切。”

“超乎寻常”正是一院国际业务部与长征培训中心在援外培训这一新领域开展实践探索的重要主题。“在新时代的对外合作中,要更加注重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紧密、平等且互利的国际合作网络。援外培训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它将更好地加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航天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我们与外方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共同进步。”一院国际业务部国际联络处负责人介绍。

打造精品课程 奏响特色旋律

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在国际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培训带队的吕老师介绍:“我们将其进一步提炼与系统化,作为援外培训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希望从更深层次上促进国际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中国航天的经验智慧在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花结果。”

陪伴式学习、沉浸式体验、跟踪式服务、档案式管理……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是本期研修班的鲜明标签,也将成为援外培训项目的主旋律。

长征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本期项目筹备实施阶段,长征培训中心联合国际业务部与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开展课程共建,进行了系列项目课程开发,形成了英文版标准化课程,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块与互动环节,并在培训期间邀请了中国航天领域的资深院士专家与学员们进行交流研讨,积极探索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培训新模式。

从“画面”到“车间”缔结紧密“情感纽带”

在课堂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许多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画面不仅让学员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也让他们对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为了将这份画面中的震撼延续到现实中,一院特别安排了参观考察总装车间的环节,努力为学员们创造从“画面”到“车间”的培训体验。在211厂总装车间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员们目睹了复杂的系统集成工作如何在井然有序的车间高效推进。

来自阿里亚纳阿富汗航空公司的质量保证负责人穆哈穆德·哈鲁说:“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相信通过学习和合作,我们也能在中国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国家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质量。”

深化合作愿景 共圆“一带一路”航天梦

尊重是跨国友谊之树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它让合作的种子生根发芽。来自埃及航天署的技术人员阿合麦德·可哈里回忆起令他感动的细节:“培训第一天,工作人员为我们在教室旁边专门布置了一间祷告室,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亲切。”

这次援外培训项目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将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助理赵老师介绍,课间已有学员抛出合作的“橄榄枝”:“这表明他们对我国的宇航技术与服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也在第一时间联系了院属相关公司作进一步的交流与对接,力求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实际的合作项目。”

本期研修班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学员们将带着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回到各自的国家,成为推动本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一院国际业务部在援外培训项目上的持续深耕,一个以知识共享、技术互鉴为内核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将更加完善成型。

撒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