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海边,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静静矗立,中星4A卫星即将启程,去完成它非凡的使命。
从正式立项到卫星发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星4A卫星研制团队为之付出了5年的光阴。如果算上项目前期的预先研究与技术方案论证,他们中有些人已经为这颗星投注了15年的青春韶华。
在发射场食堂门口的展板上,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他们看着这些话,觉得字字句句都写在心坎里。
去年年底,卫星正样测试任务开始。卫星研制任务复杂,除了卫星本身的测试工作,还有许多与地面系统联合的大试验,动辄24小时连轴转,研制团队的大部分人就放弃了双休日。通常,卫星测试项目越多、测试时间越久,意味卫星设计越复杂、任务难度就越大。
“设计师为什么把卫星设计得这么复杂?测试任务太重啦。”负责测试的试验队员一边开玩笑地抱怨,一边为了赶进度主动日夜倒班工作。
实际上,为了研制出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越的卫星,研制团队采用了许多创新方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这些测试是确保卫星上天后顺利开机工作的必要条件,地面前期工作落实到位,卫星入轨后的表现才能更踏实可靠。
卫星研制期间,有一位同事出差2个多月。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酒店隔离,家里的两个孩子已经很久没跟爸爸见面了,每次视频小女儿总是抱着手机亲爸爸。
留守后方的工作人员买了礼物,到同事家里看孩子,大家跟同事的妈妈聊天:“干航天的总是免不了加班、出差。”
同事的妈妈反而宽慰大家:“我们明白他的工作性质,航天事业干得好,全家都觉得光荣,家里面一定不让他分心。”
航天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业,更是一群人的梦想和执着。卫星总设计师的腿有旧疾,走路不方便,但他坚持到一线、进厂房,和全体研制人员并肩开展工作。卫星总指挥已是花甲之年,依然每天和队伍里的年轻人一起工作,为大家解决难题。
“有老总在旁边,再难的事也能坚持干下来。”队伍里的90后、00后被“两总”展现出的航天精神鼓舞着、激励着,努力成为更成熟的航天人。
“是不是一辈子就干成这一件事了?”同事的一句玩笑话,卫星副总师却当了真,人生短短数十载,当下正是施展抱负、报效祖国的最好时机。
入职至今15年,从项目预先研究开始,他亲眼见证这颗卫星从一张图纸、一个方案,逐渐细化落地、具象为一颗即将遨游宇宙的卫星。
回看当初,与这颗卫星同期提出的一些前瞻性、探索性项目,十之八九还停留在设想中,而眼前这颗星经受住了专家的检视、技术的锤炼和时间的考验。
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事,他受到领导批评,心里委屈,觉得自己为卫星研制几乎付出了全部,家庭、身体、生活都为工作让步,确实辛苦。
在技术区,卫星周身贴满了金灿灿的绝缘层,像个完美的工业艺术品,即将进入真空罐做试验。他静静地看了许久,胸中的郁结逐渐释怀。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大家为这颗卫星付出了太多,在共同的事业面前,自己的一点得失也算不上什么。
“不能因为我的问题影响产品研制进度,甚至影响卫星上天后的实用效果。”队伍里的年轻人说。在工作中,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视同生命的责任心、如履薄冰的敬畏心、宁静专注的平常心”,与中星4A卫星相伴的这几年,他们把纸面上的“三心”口号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火焰升腾,火箭起飞,卫星如期进入预定轨道,迈出了它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调姿、变轨、在轨测试……在无垠的宇宙中,属于中星4A卫星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胡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