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四院7414厂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研制加工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4-11-08

10月3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顺利送入太空。

在长二F火箭顶部有一个针尖状的装置,这就是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塔。在发射过程中,火箭一旦发生故障,逃逸塔会快速将飞船带离火箭,帮助航天员脱离险境。在这份守护背后,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4厂承担着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的加工任务。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结构复杂、成形精度要求高、机加难度大,其中一部位的加工公差要求在0.03毫米以内,车间操作人员将其称为“三道”。进行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加工工作,必须得有“一道分三刀,刀刀有下削”的严谨和耐心。

事关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问题丝毫马虎不得。多年来,尽管参研团队对于机加工序早已烂熟于心,逃逸塔的重要性要求参研人员同时具有“熟练工”的担当和“新手”的自觉,将每一次机加任务都当成是第一次,严肃认真地对待重复了成百上千次的操作。面对近乎苛刻的标准,7414厂参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锐意进取中勇攀高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型号顺利交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辞辛劳,保证成功交付

平凡铸就不凡,高超技艺和精湛技术的背后是埋头苦干的决心和毅力。由于技术升级,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一关键部位的精车工序需要从06厂房转移到07厂房完成。这意味着班组人员需要“两头跑”,而且还要在短时间内重新熟悉操作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夏钢介绍,这一工序回转精度误差需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并且还要考虑加工变形和水压变形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根据多年的经验边干边摸索。“每天都是吃完饭就回来接着干。”夏钢说。最终,在大家的奋力拼搏下,经过连续7天的“白加黑”模式,该任务终于按时完成并顺利交付下道工序——镗铣加工。

镗铣精加是主逃逸发动机壳体加工工期最长的工序。接到任务后,为了能既抢出时间又保证质量,2车间镗铣精加单元开启了“两班倒”生产模式。航天科技集团姚蕾从早到晚扎在车间,通宵达旦,和时间赛跑,最终仅用9天时间完成了原本至少15天才能完成的镗铣工序。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困难就克服困难,2车间班组人员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始终把“保生产”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确保任务圆满成功。

攻坚克难,引领技术创新

路在心中,也在脚下,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标准保证产品按时交付、任务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埋头苦干的决心和毅力,也需要不断创新披荆斩棘。

航天科技集团贾王斌,曾先后获陕西省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术能手、西安工匠等10余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面对最初的逃逸发动机部分零件需要手动打磨,但容易造成精度差、效率低的问题,他提出用数控加工替代普通机床加工。当时车间懂数控机床的人很少,贾王斌清楚自己身上的担子,严把每一个加工环节,从程序、刀具、切削参数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常常为了一个尺寸、一种方案通宵达旦。

“攻关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使命感与荣誉感,让我深感工作需要更为严谨。”贾王斌如是说。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打破了几十年来工厂载人航天产品固有的加工方案,使工厂的数控化进程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一智能化数控模式在本次型号任务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濡以沫,谱写无悔誓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航天科技集团仝宝强和妻子巨娟娟在同一个班组,二人既是夫妻也是师徒,曾双双获得四院技能大赛一等奖。

作为车间的骨干力量,夫妻二人一同参与了载人航天逃逸发动机金属件的车加工任务。在拼抢任务时,仝宝强始终跑在最前面,以“做别人做不到的,干别人干不了的”为口号,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妻子巨娟娟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兢兢业业,除了做好主要负责的精加工任务之外,还会积极做好各项组内临时分配的节点急、难度大的任务,经常加班对她来说是常态。

多年来,二人一同奋战在航天一线,相互扶持、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用高质量高效率诠释使命担当。烟火向星辰,苍茫作见证,或许这便是航天人最独特的浪漫——“九天之上可以写下两人无悔的誓言”。

星辰大海,探索无垠,航天精神,如炬照天。每一枚火箭的发射成功都离不开全体参研人员的辛勤付出,7414厂研制加工团队将始终保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辞辛劳、攻坚克难、相互扶持,只为保证产品“零缺陷”交付,给航天员们构筑起“生命之塔”。

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