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侧记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4-11-20

11月15日,航天科技集团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入太空。这也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规划中的首次“人船先行,货船后行”。为确保航天员在轨生活以及空间站正常运行,长七火箭不辱使命,再次稳稳出征。

打造一发“聪明”的火箭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高温、高湿、高盐雾的自然环境给火箭电气系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特殊自然环境,长七火箭团队提出新的测试发射方案,使火箭在进入发射区后,仅需进行简单的功能测试,即可迅速进入发射状态,让长七火箭成为目前中国发射区占位时间最短的运载火箭。

为提高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长七火箭团队还对火箭的防水、防潮性能进行了全面升级。在全箭开口、部段对接面、火工品及电缆网等关键部位,都进行了严密的防水、防潮处理,长七火箭团队还设计了舱段干燥空气吹除系统,即便在中雨天气下,长七火箭也能正常执行发射任务。

此外,为适应飞船与空间站的快速交会对接,长七火箭还需要有零窗口或窄窗口点火能力,因此发射当日流程不容有失。“我们做了大量预案确保发射当日流程能够顺利进行。在2分钟的窄窗口里,火箭可以依靠运载能力余量自动修正轨道,保证高精度入轨,为快速交会对接提供有利条件。”航天科技集团张鹭表示。

自2016年长七火箭首飞以来,团队不断优化测发流程,以适应载人航天的飞行任务需求。为尽量减少在发射场的保留工序,长七火箭团队将测发流程从最初的38天优化到25天以内,发射当日流程也从12小时降低到8个小时。“后续,我们还将根据测发流程变化,在提高测发效率方面进行更多尝试,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一发‘聪明’的火箭。”航天科技集团周宏说。

九连胜的背后是持续的自我审视

为满足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迫切需求,长七火箭应运而生。研制之初,长七火箭原计划是基于成熟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改进,通过更换推进剂、发动机来实现升级。然而,随着研制工作的逐步深入,团队毅然摒弃传统路径,决定打造一款全新的火箭。

为此,团队深入分析产品研制可靠性工作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了影响成败的故障模式、关键重要产品及关键特性,决定探索出一套新模式、新流程、新方案——“两分析”“九设计”“双试验”可靠性工程技术方案。

“从2016年首飞至今,这套可靠性方案在每发任务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续火箭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周宏表示,这就好比是经过了“优生优育”,通过严谨的分析、精细的设计以及严格的试验验证,将风险控制在火箭发射前。

研制过程中,长七火箭始终遵循载人航天工程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研制要求,按照载人航天工作标准,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面面俱到”的质量控制。“在产品的测试阶段,最怕的就是误操作带来的影响。”周宏介绍道,为此,他们通过实时的多媒体比对系统和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从源头把关产品质量。这不仅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还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专业能力。

八年间,长七火箭已实现九战九捷。每次取得成功后,长七火箭团队都会放缓脚步,不停地进行自我审视。“每次任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张鹭说,长七火箭团队始终坚持“小步快跑”,在发射任务完成后,都会重新审视设计与流程中的不足,并对技术状态进行持续优化与改进。

“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张鹭坦言,正是这种风雨同舟的团队氛围,让长七火箭越飞越稳。

王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