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航鹏公司汽车安全气囊发生器于2024年12月成功交付78万只,全年交付突破600万只“大关”;
消防系统产品以第一名成绩中标中车株洲所储能消防系统,合同额2400余万元;岩煤预裂具第三代产品进入现场应用阶段,走出由“煤”向“岩”市场拓展的坚实一步;
新一代烟火式高斜率大输出PAB6.2发生器(一种副驾驶气体发生器)、SAB-2发生器(一种侧驾驶气体发生器)通过美国汽车标准、欧洲汽车标准的生产确认实验验证,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转段量产;家用紧急固氧呼吸器完成II类医疗器械界定;防污损涂料实现3000L级批产线贯通……
42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增活力动能,外拓市场潜能,在平稳运行中持续夯实经营质量,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乘势而有为,实干思变
为加强与行业内高影响力企业的对接,42所启动“大客户走访机制”,持续将科技、人才、生态、激励的力量汇聚到市场、客户和产品上。
“目前,产器具项目和储能灭火项目均达成合作协议,项目分别进入技术定型、技术对接、供应商导入等阶段。火灾抑制装置、油田压裂、电子封装胶、特种发生器、民航固氧等多个产品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产业发展处处长李俊彬介绍。
机电事业部引入项目负责制,制定智能装备业务项目管理办法,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为争取2025年市场订单打下基础。
力源科技公司将航天固体推进剂技术拓展应用到煤炭、石油化工、消防、应急等民用领域,将信息获取、处理、过程把控和品牌塑造流程化、体系化,对市场进行垂直化管理,实现工作流程可视化与可控化。
航天新材公司加快产品转型,加强新产品市场开拓,近海船舶专用涂料销售实现突破,医用压敏胶与稳健医疗达成合作,耐高温保护膜首批订单已交付,电子封装胶、气囊用胶粘剂完成供应商导入,助剂6项新产品定型达产。
锻科研之器,向内图强
发生器业务同比增长20%,获5家车企准入资格,应用于39个车型,SAB-2新产品全面投产,完成新客户供应商准入审查,并在国际市场迎来出口订单大幅增长;机电智能装备业务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一对一”设计方案,实现13个科研项目的“链、群”对接……这些成绩离不开42所民品研发中心和公司研发工程部两级研发团队的密切配合。
在产研融合发展之路上,这支“80后”占比73%、博士10人以上的研发队伍功不可没,他们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首条SAB柱状发生器(侧气囊气体发生器)自动化产线,航鹏公司成立党员先锋队和“双跨”突击队,紧盯“高标准建成,新线顺利达产”目标,新区产能占比突破80%,产品顺利通过上汽、德国大众和赛力斯的现场审核,为未来5年的项目上量奠定坚实基础。
专注技术深耕播种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42所不断加大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上的研发投入,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024年全年新申报专利54项。其中,新型锂电池热失控预警及自动灭火装置、民航固氧呼吸防护装置、超高压换流站阀厅防火封堵材料通过集团公司验收,通用型PAB气体发生器(副驾驶气体发生器)通过四院验收,进入产业化推广实施阶段,这些经济增长点为42所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劲动力。
打铁须自强,奋斗为要
为加快新型化学能源产品研制,42所投资开展关键材料研究实验和电源系统设计、组装和测试实验条件建设,该项目研发团队仅博士就有10余人。
在化学产业园新区,航鹏公司发生器8条自动化生产线逐渐实现量产,侧气囊发生器补齐型谱,完成新一代烟火式PAB6.2发生器、SAB-2发生器的样件制作和生产确认实验验证……该公司开展信息化建设,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放大规模生产效应,顺利完成智慧工厂建设,获评湖北省“绿色工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字孪生工厂”等称号。
新材公司对现有阻燃剂生产线、压敏胶生产线开展厂房建设、室外工程、日常技改等提升工作,加快推进新产品产业化进程,完成阻燃剂产品污水处理,提升冷冻结晶处理效率,并实现高盐废水处理后的循环使用。
力源公司聚焦“消除手工面对面作业”三年整治行动,在岩煤预裂具自动化灌装线产线全面贯通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升近一倍;航天消防产品智能制造试验线全线运行实现批量生产;储能用三合一探测器生产线建成后将具备25万套/年的生产能力,并取得消防产品技术鉴定证书,获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荣誉称号。
搞民品就是要精打细算,成本管控和降本增效尤为重要。航鹏公司通过工艺改进、质量提升,新材公司通过人工成本控制、工艺优化,力源公司通过采购成本、服务业成本管理等措施,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全年各公司实现降本增效1000万元以上。
(席玲 邹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