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八院 4个工作室入选第二批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名单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25-02-13

近日,第二批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名单公布,航天科技集团八院4个工作室分别被命名为第二批上海市“AI+创新工作室”“AI+联合创新工作室”,涵盖生产制造、航天技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八院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团队的示范作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能力提升。

805所AI4MBSE(意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数智航天工作室、808所智能交互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AI+创新工作室”;八部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防务装备智能检测工作室、800所与东华大学联合新江智湾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

其中,AI4MBSE数智航天工作室致力于复杂产品研制模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以“AI4MBSE、MBSE4AI、人机协同、数智工程”为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系统智能设计/集成技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数字孪生与数字主线、知识图谱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研究,力图构建跨行业共享生态环境,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旨在打造“突破性、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AI4MBSE研究基地,助力航天产业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发展。

以航天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一体化研制模式转型为目标,AI4MBSE数智航天工作室在火箭、卫星和探月等型号开展试点实践。该工作室通过集智攻关解决研发痛点,实现航天器人工智能和MBSE交叉融合转型升级和创新生成;依托全国复杂装备MBSE联盟,构筑AI4MBSE生态,实践MBSE—数字孪生—赛博系统—数智共生的数智工程;通过生成式创新、智能化设计等助力产品数智升级;协同全国优势力量,形成“数智驱动、创新担当、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特色的创新工作室,助力航天数智转型。

智能交互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6月,专注于智能服务和体系仿真业务在AI领域的应用,工作室由44人组成,硕博占比82%以上,拥有行业领先的20层级数字地球、自主的大模型应用框架与多模态算法引擎。工作室面向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提供体系仿真、智能检测、私有大模型知识应用等AI服务与产品。截至2024年11月,该工作室已经先后推出产品质量、会议语音、虚拟维修、标准智能问答等产品服务,涵盖20多个行业与50余家知名企业,获得良好的应用口碑。

未来,智能交互创新工作室将持续专注体系仿真与型号产品科研生产场景智能升级,赋能体系对抗动态仿真推演与产品数据包多模态智能应用,提供更精准的体系仿真与智能服务,努力成为行业领域一流的AI服务专家,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普及和各类机器学习算法发展,利用机器学习分析防务装备复杂数据成为新趋势。防务装备智能检测工作室秉承“数据筑基,服务型号”的建设宗旨,充分发挥院所两级职工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以产品需求为牵引,以产品应用为抓手,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人工智能与防务装备测控领域的交叉场景中开展深入的交流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进一步促进防务装备质量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系统级产品保证能力提升。

新江智湾工作室聚焦航天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分析与研制生产优化问题,重点针对航天工业产品生产研制的全周期分析、预测、管控机理模型缺失、全过程大数据应用不足、降本增效不显著等问题,围绕产品研制生产全过程,以生产管控、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能耗管理、经营管理为应用场景,建立数据共享交互的共赢平台,联合形成可对外输出高端装备产品的生产管控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带动航天产品生产管控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该工作室建立航天产品生产管控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带动智能化技术在航天产品生产管控工业中的应用,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应用试点示范,进一步引领行业变革。

“AI+联合创新工作室”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系统工会、上海市职工技术协会、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联合授予,旨在发挥职工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有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支撑。

(罗珊 马超 马晓平 朱全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