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01所正在开展新型安全机构环试试验,现场一片新气象。
近两年,该所坚持向“新”发力,以“新”谋远,深耕安全机构领域,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在新型安全机构产品攻关过程中取得突破。
每一步都不容易
传统的安全机构,技术成熟但体积偏大、质量重、结构件多,不利于降本增效和市场开拓。2022年开始,401所专程组建新型安全机构研制团队,以期实现机构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等目标。
虽然有丰富的机电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经验,此次“跨界”也充满了挑战。工作之余,核心团队一边学习机构工作原理和行业标准要求,一边摒弃传统、大胆创新。很长一段时间,团队成员经常是白天忙手头工作,晚上开会讨论搞研究。
安保功能是机构的关键核心指标之一,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一种方案以失败告终。很快,第二种方案提上日程。这次,方案通过了样机测试,但尺寸超标,且核心部件的关键设计不能完全自主,也被否决。两个方案磕磕绊绊进行了近一年,却无疾而终,团队士气陷入低迷。
“做开拓者远比做模仿者困难得多,创新哪有一次就成功的。”401所所长李斌鼓励大家说。经过内部讨论和谈心交流,很快大家统一思想、重整旗鼓。
2023年3月,团队最终确定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案。此后3个月,他们又历经两次改进,直至6月底才实现期盼已久的成功。“新方案提出的时候,我们心里也很没底,但顾不上多想,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项目负责人郭工回忆。
90后团队的创新加速度
理论方案和项目落地之间隔着万水千山,一次次翻越大山的背后是团队敢想敢为、能打胜仗的精神支撑。
“大家都是90后,年龄相近、精力也多,但一半人员都缺乏经验,困难和挑战还是很大的。”在项目研制的关键时期,硬件设计小魏总是盯在一线,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就在发动机搭载试车的前一晚,团队忽然发现发动机堵头出现问题,可能影响机构状态转换的可靠性。而此时发动机已进入保温箱进行低温保温工序,临时变更到常温状态下更换零件又有其他风险。
两难之际,郭工、大张穿着防护服进入保温箱,在近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里快速更换堵头,直至排除隐患。“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分钟,但这绝对是一次特殊体验。”大张对此印象深刻。
日出又日落,从项目论证到立项实施,从科研东区的办公室到厂房的试验间,大家不断向深处探索。
为了摸清机构磁场与信号检测不确定引起的所有可能性,大张连续加班一周多。反复焊装、测试,他常常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第一次焊接电路板时,小张还是个让人不放心的新员工,经过一次次实践锻炼,他的技艺不断提升。还有小杨、小王和临危受命的技能大师方老师……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向未来出发
“机构状态转换良好、飞行过程承压性能良好。”2025年年初的部门会上,听着产品研制“履历书”中一项项指标“正常”,团队成员激动喝彩。两年间,项目团队从作动原理、信号检测可靠性、驱动及控制等3方面开展研究,在十几种方案路线的对比和优化迭代中,寻求满足要求的“最优解”,一步步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如今,经过共同努力,产品搭载的各类试验一一取得成功,技术指标得到验证,其质量和体积大幅“瘦身”,成本也达到既定目标。在当年的即时奖励中,该项目凭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成果,荣获了奖励,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
试验的圆满完成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2025年,我们要在高可靠性等方面持续改进,同时开展市场化推广,拓展更广阔的舞台。”郭工说。
(胡俊)